記錄部落珍貴文化技藝 花蓮拍片永存耆老的記憶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推動傳統Soraratan會所重建工程,由年輕族人向耆老學習傳統工法。(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推動傳統Soraratan會所重建工程,由年輕族人向耆老學習傳統工法。(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推動傳統Soraratan會所重建工程,由年輕族人向耆老學習傳統工法,併到山上採集天然資材。(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推動傳統Soraratan會所重建工程,由年輕族人向耆老學習傳統工法。(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政府重視原住民族部落文化發展及傳承,近年與光復鄉太巴塱部落推動傳統Soraratan會所重建工程,並將重要過程拍成紀錄片,年底完成後,將在太巴塱文物館長期播映,持續保存部落珍貴文化技藝與耆老的記憶。

隨社會經濟生活型態改變,許多族人爲了生計移居外地,加劇部落原有知識傳承系統運作困難,後代子孫與部落時序漸漸脫節,許多珍貴文化與傳統技藝也快速流失,讓光復鄉太巴塱部落萌生重建Soraratan會所的想法。

原住民行政處代理副處長徐採瑤表示,Soraratan傳統會所爲部落豐年祭時,做爲最年輕4個階層Latafok(拉達福克)、Lacugaw(拉祖敖)、Latiyam(拉帝亞恩)、Maorad(馬歐拉勒))集會交流與文化傳承的場域;平常則是部落作爲探討公共事務與進行傳統祭儀之處。

太巴塱部落2021年在縣府花東基金300萬元挹注下,開始籌備重建Soraratan會所工作,考量當時建築工法、建材等與現代不同,經請教耆老,才發現過去主要使用山上天然資材作爲建材,且有季節性等問題,於是族人先嚐試製作會所模型,瞭解、熟悉傳統技藝工法,今年再藉花東基金691萬,將真正的實體會所搭建起來。

部落族人在籌備及重建Soraratan會所期間,特別將過程以紀錄片形式留存,希望透過拍攝任務,將部落各年齡層的觀點和視角化爲影像,讓新生代族人和社會大衆瞭解重建傳統會所歷程,進一步爲地方歷史與文化資源注入能量。

紀錄片製片Osay Ongo表示,重建工作歷經試作模型、田野調查到建材採集,過程中年輕人透過耆老述說與教導,建構出太巴塱部落早期社會運作樣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耆老秉持「長帶幼」的教學方式,透過實作引領青年深入瞭解,因爲「Soraratan是部落力量的核心,是青年教育的場所,在部落耆老的認知中,代表深層的認同」。

紀錄片導演Pongal Sowmay提到,與部落長輩相處時感到很深的帶入感,彷彿回到當時他們生活的時空裡,如今參與的當下包含「過去和現在」,「過去」是他們的經歷,「現在」是要接續完成的事情,在記錄與傳播的同時,也持續不斷地認識部落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