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疫外驚喜 潮境珊瑚修復加速度

基隆潮境封閉期間,珊瑚白化逐漸復原。(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觀察發現,前陣子疫情三級警戒禁止水域活動期間,潮境海灣少了人爲干擾,水下噪音也減少,海洋生物彼此間有更多溝通與交流機會,還發現多數珊瑚白化與損傷現象也自動修復,甚至出現更多樣生物。

疫情三級警戒從5月19日至7月26日,長達2個多月,潮境配合防疫封閉下水口,每天只容許公務潛水10人爲上限,不開放一般水域活動。海科館表示,封閉期間研究人員下海觀察保護區生物的狀況,發現許多差異,其中珊瑚礁總體去年曾因遊客衆多,被踢壞或觸碰,出現白化現象,但現今已恢復,沒有珊瑚有新的損傷或破壞。

海科館進一步指出,人類潛水活動的低頻聲音與海洋生物溝通用的低頻聲音重疊,可能造成海洋生物彼此對話的干擾與不利,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海洋生態聲學與資訊實驗室研究比較,去年端午節水域活動頻繁,水下噪音強大,而今年端午節因禁止水域活動,噪音相對少,也讓海底生物有更多溝通與交流的機會。

另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生所環境生理學實驗室發現,非定棲魚羣,如烏尾冬、三線雞魚等,在保育區的停留時間變長,羣體移動的速度變慢,顯現海洋生物少了人爲干擾而更自在;以研究爲主的攝影團隊也經由拍攝發現,除了魚對人類變得沒有戒心外,也出現更多樣生物。

海科館表示,配合中央防疫政策,僅開放休閒與公務所需的水肺潛水,目前假日預約均已額滿,周間尚有少量名額,呼籲成功預約的潛客,務必依照時間換好防疫期間下水證後才下水,上岸後也請遵守防疫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