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持續“納新” 近45%從業年限不超3年

2024年新年伊始,基金經理隊伍在“納新”中持續壯大。截至1月13日,開年以來共有26人走上基金經理崗位,基金經理總人數達到了3679位,並呈現出兩個變化:一是博士基金經理數量持續增加,包括本次履新的2名博士在內,全市場博士基金經理數量達362位(佔比10%)。二是基金經理在擴容中出現了從業年限趨短現象,44.25%的基金經理任職時長不超過3年,而任職10年以上的基金經理,佔比僅有10.2%。

業內人士指出,上述現象是基金業快速發展和競爭激烈的表現。在快速擴容下新人持續進入,同時老基金經理選擇“奔私”等其他出路,或者因業績不佳被淘汰。

博士基金經理已達362位

買方研究員大多有着“基金經理夢”,當上基金經理不僅意味着職業發展上了大臺階,經濟回報也隨之提升。“在現有職業路徑下,買方研究員的職業高峰就是基金經理。如果想去當投研主管或更高的管理層,投資經歷也會比研究經驗更重要。因此,有志於此的研究員都會想着往基金經理方向走。”某公募投研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根據數據,開年以來26位基金經理新人分別來自於18家公募機構,既包括華安基金、嘉實基金、匯添富基金、景順長城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等頭部公募,也有中郵創業基金、華商基金、金元順安基金、銀河基金、中科沃土基金等中小公募。太平基金“上新”最多,共有4位基金經理履新;大成基金有3位基金經理履新;華商基金、匯添富基金、融通基金分別有2位基金經理履新。

從“新人”履歷看,高學歷依然是最亮眼特徵,26人中有22位碩士、2位博士、2位是本科學歷。包括本次2名博士在內,全市場博士基金經理數量達到了362位(佔比10%),比2023年初增加了12人。此外,基金經理的進階時長和學歷呈現出一定相關關係。

比如,來自嘉實基金的博士基金經理尚可,在履新之前有過3年證券從業經驗。他在2020年3月加入嘉實基金指數投資部任研究員,2024年1月11日起擔任基金經理。來自華商基金的博士基金經理海洋,履新之前有過6.8年證券從業經歷,於2017年3月加入華商基金,曾任量化研究員;2022年4月6日至2024年1月2日任基金經理助理。

中歐基金的管志玉,是一位本科學歷基金經理,履新前的證券從業經歷長達15年,有過博時基金交易員、西南證券投資經理,開源證券投資主辦,建信理財高級投資經理等經歷。她於2023年9月加入中歐基金,2024年1月11日起擔任基金經理。

除這兩人外,其餘多數碩士學歷的基金經理證券從業經歷多在5年到10年不等。

學歷越高往往越有研究優勢

不過,市場對基金經理高學歷現象有一些疑問:當基金經理需要博士學歷嗎?爲何有些博士基金經理業績很一般?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其實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看法。

“學歷不必然和投資業績有直接因果關係,但沒學歷一定進不來。”某位經濟學博士基金經理對證券時報記者分析,高學歷意味着更嚴格的專業化訓練,研究會更加規範化。研究是把握未來趨勢的基礎,如果不能把握趨勢,在實戰中是不可能做出應對的,“在一些人眼裡,讀到博士是讀書讀傻了,那只是少部分。大多經過嚴格訓練的博士,會更懂得如何研究”。

盈米基金研究院研究員聶涵對記者表示,基金經理如果具備理工科專業學術背景,學歷越高往往意味着更深入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壁壘,尤其是醫藥生物、電子、化學、金融工程等領域。

此外,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吳粵寧也對記者表示,學歷代表的是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基金經理需要擁有良好的知識儲備,才能對投資對象做出客觀準確的分析。

但前述經濟學博士基金經理也認爲,目前市場有效性還有待提高,研究做得好並不一定能看清趨勢,由此纔出現“認知和研究判斷”不完全一致的現象,讓人產生一種“學歷很高,業績卻很一般”的印象。“除學識外,投資還要有常識,這是學歷給不了的。研究裡有相當部分屬於常識範疇,如果不能提前形成清晰的判斷,到決策時再來考慮可能就晚了。比如你想吃饅頭,別人卻給你蔓越莓。如果你平時都不知道蔓越莓,你會琢磨這是啥、能不能吃?但等你猶豫完之後,蔓越莓可能已腐爛了。”該基金經理說。

近45%基金經理

從業年限不超3年

在持續擴容下,基金經理學歷水漲船高,但也出現了從業年限趨短現象。

包括前述26名“新人”在內,全市場基金經理人數達到了3679位,其中539位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1年,1089名任職年限在1年到3年間,兩者之和在整體人數中佔比達44.25%。而任職10年以上的基金經理只有377位,佔比僅有10.2%;即便包括389位年限在8年到10年之間的基金經理,兩者之和佔比也只有20.76%。

“基金經理整體任職年限偏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基金業快速發展和競爭激烈這一現狀。從海外成熟市場來看,基金經理在積累一定經驗後,往往具備更好的投資能力和業績表現,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往往更受青睞。但最重要的是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以及能否適應市場變化,並持續保持熱情和學習態度。”吳粵寧說。

聶涵指出,多數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超過5年,主要是過去幾年公募基金快速發展,基金經理數量快速擴容導致的。年限10年以上的基金經理較少,主要是不少基金經理在業績表現較好時選擇去了私募或其他資管機構,或是在多輪牛熊週期中因業績不佳而最終被淘汰。

另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募基金經理收入相對其它行業的管理人員來說已然不低,但對私募基金經理來說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不少公募基金經理在功成名就後會選擇去私募,他們離職後處於運營期的基金需要新人補充進來。加上近幾年公募和私募基金處於蓬勃發展階段,基金經理頻繁變更就屢見不鮮了。”

“少年老成”的基金經理更合適?

那麼,基民在選擇基金時,該如何考量基金經理的學歷和從業年限這兩大重要因素?

吳粵寧認爲,學歷越高並不意味着能力更好。因爲基金投資涉及到各種風險,如價格波動、經濟衰退、政策變化等,因而基金經理需要具備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包括風險識別、評估和控制,以降低投資風險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尤其是經歷過多輪市場週期的基金經理,在特殊行情時更能從容應對,業績表現會更加平穩。此外,優秀的基金經理應該能夠與團隊成員有效溝通,和團隊協同努力,以提供優質的投資決策和管理服務。

聶涵將基金經理最重要的品質歸爲以下幾類:較強的深入研究和持續學習能力;成熟完備的投資理念及長期穩健的投資風格;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較強的抗壓能力,在泡沫和低谷能做出理性判斷;本着對持有人負責的態度管理基金,實現持有人長期持續的回報。

從業年限考量方面,業內人士認爲,投資者買基金主要是看重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基金經理更換往往讓投資者面臨是否贖回基金的尷尬。挑選基金需要做很多工作,不僅要看3年至5年業績,還要看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和習慣,對比不同行業因子下的超額收益等。從基金經理這一因素出發,選擇“少年老成”的基金經理可能更合適。所謂“少年”是指年齡不大,因爲投研工作需與腦力體力結合,如果沒足夠體力支撐,投研寬度就會受限。所謂“老成”,是指至少要經歷過牛熊轉換洗禮,沒有遭遇到股市極限位置挑戰,難以證明基金經理有足夠的抵禦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