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民族文化重在融合發展
貴州肇興侗寨通過“非遺+旅遊”實現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雲南紅河哈尼梯田變身“活態博物館”掀起旅遊新風尚……近年來,隨着文旅融合發展深入推進,一些獨具文化魅力的旅遊產品火爆出圈,既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又反哺了民族文化傳承保護。
文旅融合發展爲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提供了新機遇。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國共建設有9100餘家非遺工坊,涉及1721個縣域,直接吸納27萬餘名脫貧羣衆實現就業。
在推動文旅融合過程中,也有一些地區對地域文化挖掘不夠深入,旅遊產品缺乏文化內涵,文旅產品千篇一律;有些地方忽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過度商業化,破壞了文化底蘊……加快形成“以保護促利用,以利用促發展”的良性局面,讓文旅相互賦能、相互促進,既是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破題之鑰,也是提升文化旅遊產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保護傳承是基礎。要不斷加強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做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非遺技藝等的保護修繕工作,在傳承保護中提升文化旅遊競爭力,讓傳承人多起來、展示舞臺更寬闊、文化內涵傳播更深遠。
融合發展是目標。要在保護中讓民族特色更加“時尚”,不斷煥發新的光彩。一方面,要不斷賦予民族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民族文化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將文化元素融入旅遊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各環節,通過打造文化主題IP、挖掘文化內涵等舉措,推動文化底蘊、旅遊體驗、人文情懷緊密交織、有機融合。另一方面,要積極用好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探索更多現代表達形式,讓民族文化“活”起來,轉化爲遊客可體驗、可消費的產品,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提升旅遊體驗、塑造個性化服務。
唯有堅守文化根脈、激活創新基因,讓傳統與現代共舞、保護與利用共生,才能激發民族文化的澎湃活力,繪就文旅融合新畫卷。 (作者:吳秉澤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