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的碳排危機
圖╱路透
新聞提要■GPS、通訊等都離不開衛星,加上人類如火如荼追尋太空旅遊夢,促使火箭頻繁升空,引發的大氣污染危機恐更勝飛機。
精句選粹■The world’s increasing reliance on satellites for everything from weather monitoring to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to GPS, as well as a burgeoning space-tourism industry, means rocket launches are growing rapidly.
氣象觀測、通訊服務、全球定位系統(GPS)都倚賴衛星,加上正蓬勃發展的太空觀光,導致火箭發射升空次數愈來愈頻繁,碳排放污染大氣層,加劇氣候變遷隱憂,也隨之浮上臺面。
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太空活動的碳排放規模,與航空及其他產業一比相對較小,但其釋出的污染物也會破壞大氣臭氧層,致使全球暖化惡化。
根據哈佛-史密鬆天體物理中心天體物理學家麥克道威爾(Jonathan McDowell)蒐集的數據,去年火箭成功發射升空180次,多於2021年的136次,他預期往後幾年發射次數還會直線上升。
太空產業的碳排放常被拿來和航空業做比較,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航空業佔了2.5%。這兩個產業雖都是大氣污染的來源,但製造污染的地點有所不同。
大部分飛機航班飛在對流層,是大氣層最低一層。火箭的碳足跡則集中在較高的中間層和平流層,研究人員說,在平流層的污染物殺傷力較大。
美國政府資助的非營利組織航太公司(Aerospace Corporation)科學家羅斯(Martin N. Ross)指出,卡車柴油引擎或商業飛機產生的黑碳懸浮微粒,持續數日後散去,但火箭排出的黑碳懸浮微粒,會留在平流層達四、五年。
太空旅遊 對環境衝擊大
科學家提到,太空旅遊雖剛起步,一旦起飛對環境的衝擊相當可觀。倫敦大學學院副教授馬萊斯(Eloise Marais)指出,太空旅行的每位乘客碳排量,是長程商用客機的50倍到100倍。
一份太空旅遊影響環境的研究報告發現,要是太空飛行成爲日常,不出三年,火箭發射對氣候衝擊的程度,會是目前的2倍有餘。馬萊斯正是這份報告的共同作者。
馬萊斯指出,大部分火箭燃料中的化合物破壞臭氧層,平流層中的臭氧會吸收太陽的紫外線。
研究人員說,火箭升空活動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雖不像南半球上空出現臭氧層破洞,但既然地球大多數人口生活於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評估火箭發射對北半球上空臭氧層的影響。
幾十年來,美國航太總署(NASA)都以液態氫作爲火箭推進燃料。馬萊斯表示,液態氫很難保持在適當溫度不易處理,不過燃燒時只產生水蒸氣,污染問題沒有煤灰來得大,儘管如此仍會使原本較乾燥的平流層水分增加而影響氣候。
更何況目前大部分液態氫經由碳密集過程生成,算不上是乾淨能源。解決之道是利用再生能源將氫從水分子分離,產生所謂的「綠氫」(green hydrogen)。
開發替代燃料 減少碳排
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綠氫」雖在美國氫產量佔不到1%,但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可改變現況。能源新創公司Green Hydrogen International計劃在德州南部設新廠,專門提供綠氫給火箭公司。
另有科學家嘗試開發替代的航太燃料,除了減少碳排放,且比現用燃料的推力更強。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燃燒硼烷氨(ammonia borane)形成零碳燃料,可取代現今火箭使用的化石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