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害”中國農民數千年,曾人人喊打的蝗蟲,爲何如今很少見了?

前言

都說“民以食爲天”,可在古代的三大自然災害中,光是能威脅到糧食的災害就有兩個:旱災和蝗災。

旱災是指因氣候嚴酷、不正常的乾旱而形成的氣象災害,是不可控的,那蝗災是怎麼形成的?

時至今日,已經存在上千年的蝗災,到了如今爲何又突然消失了呢?

蝗蟲過處寸草不生

蝗災其實指的就是因蝗蟲引起的災變,而且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受破壞,從而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或糧食短缺造成的饑荒。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爲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有很多人都曾錯把螳螂、蝗蟲混爲一談,但其實螳螂四肢纖細、身體呈翠綠色,而蝗蟲四肢粗壯、身體一般呈現灰綠色或黃褐色。

除此之外,螳螂被人們定義爲益蟲,它們大多以棉蚜、紅玲蟲爲食,所以螳螂不僅不會損害莊稼,還會對農業生態系統起到保護作用。

可蝗蟲就不同了,它是妥妥的害蟲,而且食物範圍非常廣,不僅會吃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甚至就連菸草、果樹都能成爲蝗蟲的盤中餐。

蝗蟲的嘴巴是最原始的咀嚼式口器,由上脣、上顎、舌、下顎、下脣,5個部分組成,這種口器的特點就是可以輕易的嚼碎固體食物。

因此,當蝗蟲接觸到農作物時,它可以在片刻間將農作物的葉片咬開,甚至就連粗壯的根莖也抵擋不住蝗蟲的利齒。

除此之外,蝗蟲一般屬於兼性滯育昆蟲,而不同種類的蝗蟲的繁殖數量,則取決該物種的生物學特徵,以及不同地區的有效積溫、食物、光照等情況。

從環境的角度來看,蝗災主要是由乾旱引起的,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乾旱的土壤比較結實、含水量也比較低,這對蝗蟲的繁殖、生長髮育有許多益處。

所以在乾旱的年份裡,蝗蟲的產卵數就會大大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多個卵塊,每個卵塊中又會有60多粒卵,這就意味着每平方米就會有20至40萬粒卵。

成蟲的壽命雖然只有40至60天左右,但蝗蟲的特點就在於數量大、喜歡羣居,並且能夠長距離飛行。

而以上幾種因素,也正是俗語“蝗蟲過處寸草不生”的由來。

外國的蝗災

蝗災其實是世界性的,在我國的古代,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不過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區也時有發生。

鄧雲特在《中國救荒史》中記載,秦漢時期平均8.8年發生一次蝗災,兩宋時期爲3.5年、元代爲1.6年,到了最近的明清時期,都是2.8年發生一次。

但除了中國之外,蝗災也經常出現在別的國家,就比如2004年11月發生在以色列的蝗災。

當時有幾百萬只的蝗蟲蜂擁來到了以色列的埃拉特,鋪天蓋地的蝗蟲幾乎將這裡的莊稼、鮮花全部摧毀,甚至連路邊的草坪也不放過。

這批蝗蟲是從北非來的,個頭更是能達到10釐米左右,不過這次的蝗災對以色列人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

因爲蝗蟲是猶太法律中唯一一個可以食用的昆蟲,所以以色列人就抓了不少蝗蟲回家吃,有的串成串、有的直接生吃、有的還過油炸一下。

除了以色列之外,像美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也曾遭受過程度不一的蝗災,雖然都及時給出了治理方案,但蝗蟲對農作物的損害卻是無法挽回的。

那爲何我國古代的蝗災發生頻繁,到了現代爲何又突然消失了呢?古往今來都是如何治理蝗蟲的?

蝗蟲爲什麼突然沒了

其實治理蝗蟲的手段也很多,主要包括變旱爲田、利用生物相剋、集中掩埋被殺的蝗蟲等等。

首先是變旱爲田,明代科學家徐光啓在《農政全書》中提出,將旱田改爲水田可以有效地抑制蝗災。

因爲上面提到,蝗蟲的蟲卵非常適合在乾旱的土壤中生存,所以將土地改成不利於它們生長的水田,就能減少蟲卵的生存。

其次是利用生物相剋,通過種植含有和胡蘿蔔鹼等成分的作物,比如豌豆、芝麻等,這些農作物體內的成分對蝗蟲有害,所以也是從根本上減少蝗蟲的數量,抑制蝗災的發生。

還有集中掩埋被殺的蝗蟲,在唐朝開元年間,宰相姚崇就提出將被殺的蝗蟲進行集中掩埋,到了宋代就開始使用大規模燒荒的方法,甚至還有政府提供獎勵,鼓勵百姓參與捕捉蝗蟲的活動。

總而言之,都是採用扼殺蝗蟲的繁衍,來降低蝗災的發生,不過由於當時的科技和認知有限,這些方法只能做到緩解災情,儘可能的保住糧食,但並不能完全杜絕蝗災。

那到了現代,究竟是用了什麼方法,才讓蝗蟲這個千年害蟲退出歷史的舞臺了呢?

而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名叫馬世駿的專家。

在建國初期,蝗災仍時有發生,當時我國常用飛機噴灑農藥的方式來處理蝗災,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因爲蝗蟲的生命力極強,同時它們還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復原力,所以農藥不僅無法將其完全殺死,或許還會讓蝗蟲產生抗體。

那馬世駿是怎麼做的呢?

馬世駿是很早一批海歸精英,他不僅是中國生態學家,還在1980年時成爲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

研究了一輩子害蟲綜合防治的馬世駿,針對我國嚴峻的蝗蟲災害提出了:改制結合、根除蝗害的理念。

通過多年的走訪考察,馬世駿徹底掌握了我國蝗蟲的習性,並認爲治理蝗災不能只在蝗蟲身上做文章,還要把目光放在整體生態上。

爲了遏制蝗蟲的大規模爆發,馬世駿在蝗蟲的發生地修築水位,通過保護植被的方式,讓蝗蟲的蟲卵無處可生。

之後,馬世駿又藉助真菌消滅了已有的蝗蟲,這樣一來不僅保護了農民賴以生存的良田,還極大程度的挫傷了蝗蟲的繁衍。

再經過後輩不斷地推衍,蝗災徹底得到根治,而馬世駿的出現則爲中國生態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因此不少人都說:袁隆平讓14億中國人吃飽了飯,而馬世駿就是這些口糧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