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孩子靈氣的最好方式:牢記三要三不要

最近看了一位父親分享的一組對比照,很是觸動。

一張是女兒小學那會,一次次快樂地奔向他,那時,女兒的眼睛是閃亮的,笑容是燦爛的,對世界是滿懷熱情的。

另一張則是女兒初中那會,目光已經變得麻木,整個人死氣沉沉的,話都懶得說一句,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對比之下,顯得尤其扎心。

給人的直覺就是,孩子的靈氣消失了。

評論區,很多父母也直言,自己的孩子也是越長大,越沉默,越呆滯,毫無靈性可言。

爲什麼會這樣呢?

教育學上認爲,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不僅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也影響孩子的精神世界,決定了孩子的成長軌跡。

良好的環境裡,孩子的內在會被滋養,生命力會被煥發。

可環境若相對惡劣,孩子不僅會走許多的彎路,靈氣也會一點點被消耗殆盡。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做好以下這“三不要,三要”,成爲孩子生命能量的加油站,讓孩子的靈氣得以自由綻放。

三不要

一、不要不停地給孩子糾錯

前些天去朋友家串門,恰逢她女兒在練葫蘆絲:

“錯了錯了,又沒看好指法!”

“唉,怎麼回事,音調不對啊!”

“你就是太急了,節奏沒把握好!”

期間,女孩每吹一小段,朋友就打斷糾錯。

幾次下來,女孩就像一棵蔫了的白菜,耷拉着腦袋。

這時,朋友還在繼續挑剔:

“你看你,每次都這樣,才練一下就不想練了,就你這樣,能練好纔怪!”

一連串的“糾錯+指責”下來,女孩直接把葫蘆絲摔地上,說再也不練了。

類似的場景,相信很多家庭都有,比如:

孩子吃飯不小心弄髒衣服、水杯放錯地方、門沒關好、默寫錯一個字……父母都要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可着勁地挑剔。

作爲父母,我們固然能理解那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的心情。

然而,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爲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視角去看世界。

父母不停的用一個個“標準答案”糾正孩子時,他們接收到的只有父母的不滿和否定:你不好,你不行。

當一個孩子身上的自尊和自信逐漸被摧毀,隨之而來的挫敗感便會把孩子那股靈氣全給擠佔走。

二、不要拿孩子做情緒垃圾桶

教育博士錢志亮在小學任教時,觀察到班上有個女孩,不同於同齡人的無憂無慮,她臉上總是心事重重的。

下課了也不和同學一起玩,就一個人坐在座位上。

有天放學,其他人都走了,錢志亮看到女孩一個人在教室,便去詢問原因。

這才得知,女孩不想回家,是不想和媽媽待在一起。

因爲她一回家,媽媽不是罵她,就是罵爸爸,要不就在她面前唉聲嘆氣,說自己很累、家裡沒錢......

可憐女孩小小年紀,每天都要耗費大量精力去察言觀色,去討好、寬慰媽媽,自己內心的苦悶卻無處可傾訴。

所以在最後,女孩說了一句讓人特別心疼的話:

“我愛我的媽媽,但我也真的怕她,一點也不喜歡我的家。”

有這樣一句諺語:“如果常常流淚,就看不見星光。”

成年人的世界裡,充滿了疲憊、壓力、無奈,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家長們有時候表現出各種情緒,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父母若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無疑是在孩子稚嫩的心靈上投毒,讓本該積極、陽光、向上的孩子,早早被無盡的痛苦和壓抑裹挾。

試想,一個孩子,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能保持孩子應有的活力與朝氣?他們的眼中,又如何還能閃爍光芒?

三、不要把孩子捲成一個做題機器

現在的孩子到底有多累?

初一的孩子,早上6點10分進教室,晚上8點才放學。

高一的孩子,早上6點就要開始晨讀,晚上10點才結束。

孩子們的時間,幾乎都被競爭、考試、作業、功課填滿了,他們就像一個個沒有溫度的做題機器:

他們一睜眼,就是十幾個小時的學習,連課間十分鐘,都常常被擠佔;

他們一放學,就被家長輾轉接送到各種課外班,幾乎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

週末,這個本該屬於他們的休息、娛樂的時間,也變成了另一個學習的戰場……

對此,一位心理學家說,這樣的孩子,就像那些從小被打了各種催熟劑、膨大劑的西紅柿。

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大小均勻,卻賣不上價格,吃起來也無滋無味,失去了西紅柿原始的甘香清甜。

是啊,奔着“好成績、考第一”的標準不停地卷學習,捲成績的孩子,最終只會淪爲一個個“標準化產物”。

這樣的孩子,他們或許得到了分數,卻丟失了童真;考進了名校,卻沒有了自我和熱情。

三要

一、要儘可能給孩子豐富的成長環境

“榜樣家長”劉稱蓮,在女兒小學六年的時間裡,堅持每週都帶女兒四處走走:爬山、逛公園、旅遊、到鄉下玩……

這看似佔用了女兒的學習時間,實則讓女兒在多樣的環境中,始終保持着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好奇。

尤其是女兒的寫作,不僅從不缺素材,語言生動活潑,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正如有段話說的:

書本里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也不要忽略了,周邊環境的重要性。

讓孩子體驗多樣的自然環境,感受真實的生活環境,孩子才能開闊眼界,豐富靈魂。

二、要多鼓勵孩子探索

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的陳美齡在談及自己的教育經驗時,曾強調:孩子提問時,永遠不要說“等一下”。

哪怕她當時正在炒菜,她也是選擇先把火關上,爲孩子答疑解惑後才繼續炒菜,並還會再三感謝孩子發問的行爲。

爲什麼要如此重視孩子的提問呢?

陳美齡說,每一個問題都被認真對待的孩子,探索欲會不斷膨脹,知識也會豐富起來,孩子會覺得“活着是與新鮮事物相遇”,是開心的事情,從而走上積極向上的人生道路。

是啊,比起一味卷分數,更有用的,是孩子們對萬事萬物保持興趣、對這個世界充滿求知慾。

這纔是孩子成長的養料,會在未來萌發出昂揚的生機與力量。

三、要多帶孩子做一些無用事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中有這樣一幕:

女兒文秀在烏魯木齊打工被開除,內心很是受挫,在成功幫媽媽要債後,便懷疑地問媽媽:

“你看,我雖然笨手笨腳,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

媽媽直接告訴她:

“啥叫有用,生你下來是爲了讓你服務別人的?”

“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

一番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文秀的心房,也展現了爲人父母的智慧。

他們不用“有用”和“無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標準,來評判一件事情的價值。

而是讓孩子跳出“有用”的框架,去享受實實在在的快樂,追求內心的富足。

如此,孩子才能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活出生命的蓬勃向上。

聽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有人問智者:“世界上那麼多孩子,爲什麼能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卻寥寥無幾?”

上帝說:“因爲很多孩子身上的翅膀都被剪掉了。”

這人驚訝地問:“翅膀?什麼翅膀?”

智者說:“翅膀就是孩子的靈氣,有些孩子的靈光被小心守護,綻放出璀璨光芒,而有些孩子的靈光卻被不斷消耗,直至黯淡無光,這就是父母與父母的區別。”

是啊,孩子身上的那份光芒,正在於他們的“靈”,靈活、靈敏、靈通、靈秀、靈透,處處閃現着靈氣。

這樣的孩子,熱愛生活,充滿好奇;勇敢堅韌,不懼風雨。

他們活潑伶俐,爲人處世更靈活;他們不內耗,熱衷提升自己。

靈氣,就是孩子身上最寶貴的財富。

點個贊吧,願我們都能做個智慧的家長,用心呵護好孩子那份靈氣,助力孩子活出璀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