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治療」助走出陰霾 爲自閉症少年翻轉人生

18歲陽光男孩「東東」今年錄取美國知名大學,令人難以想像的是,3年前的他被確診爲高功能自閉症,常握拳用力敲打着自己頭部,還多次自殘自傷。(示意圖/達志影像)

18歲陽光男孩「東東」今年錄取美國知名大學,令人難以想像的是,3年前的他被確診爲高功能自閉症,常握拳用力敲打着自己頭部,還多次自殘自傷。醫師指出,歐美醫界將自閉症、過動症等列入「神經多樣性」範疇,臨牀上僅有3分之1早療介入,其餘3分之2的孩童家長沒有病識感,等到發生問題就來不及了,可能在青少年時期受到環境影響,而出現吸毒、輕生、從事詐騙等極端行爲。

現代社會資訊發展快速,青少年面臨的壓力和挑戰越來越多,包括學業、社交和自我認同等問題,這些因素都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情緒障礙在青少年羣體中,已成爲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一詞於1998年由澳洲學者Judy Singer提出,指人腦和認知的多樣性,例如社交、學習、注意力、情緒與心理功能等,並進一步擴及多種與神經發展相關的族羣,包含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發育性語言障礙、失語症、書寫障礙、發展協調障礙、妥瑞氏症、反社會人和障礙、亞斯伯格症候羣。

臺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指出,臺灣每年約有13萬名新生兒,以盛行率 2.5%估算,每年約有3500名寶寶有特殊教育需求,其中3分之1在12歲前接受早療協助,但有3分之2的孩子可能被漏接,到了13、14歲以後,基因加上環境影響,拒學、抽菸、參加幫派,或整天窩在家裡,想不開時就自殘、自裁,造成了嚴重家庭及社會問題,成爲師長眼中的壞孩子。

18歲的大男孩「東東」在3年前確診高功能自閉症類羣障礙症,常握拳用力敲打着自己頭部,哭着說「腦子裡充滿了太多想法,感覺快要爆炸!」,那時多次自殘自傷。父親擔心他輕生,夜裡將沙發靠背頂着其房門的喇叭鎖,連續好幾個月睡在門口。

儘管持續用藥、接受心理諮商,但東東的狀況仍未獲得改善。後來東東的父母在友人介紹下,將兒子送到美國接受行之多年的「荒野治療」Wilderness Therapy),在極度封閉環境中,禁用手機,不可與外界聯繫。每週5天接受戶外訓練,爬山、溯溪,另外2天則回到營區休息。

之後東東回到治療住宿型學校,持續接受每週1至2小時的心理諮商,並且在生活教練指導下,學習許多情緒控制的工具,並持續完成高中學業,如今症狀有所改善,也順利申請到美國大學,即將展開新的人生階段。

甄瑞興提醒,「神經多樣性」不應視爲一種疾病或異常,而是腦部發育比一般人還要慢,家長應有正確認知,小朋友不可能痊癒,應陪伴他改善生活,也降低自己的痛苦和煎熬。因此他籌備「2024年臺灣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專家分享「荒野治療」及住宿型治療中心的執行經驗,希望未來有機會讓此治療模式本土化,提供衆多國內家長更多的選擇管道。

研討會將於2024年10月12日於亞東醫院14樓國際會議廳舉行,歡迎青少年的陪伴家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還是臨牀照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員免費報名( https://reurl.cc/dyQWd2)。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保護自己、遠離毒品!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