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公佈9大海岸線調查 苗栗苑裡海岸線變化最大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今天公佈2023海岸踏查報告,結果顯示海岸人工化問題仍然嚴重。記者董俞佳/攝影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今天公佈2023海岸踏查報告,該會指出,自然海岸有特殊的地理景觀、人文背景,也有利應對極端氣候。但此次走訪9個海岸、103個踏查樣點,無人造設施的天然海岸僅佔2成3,而投放消波塊、設堤防或漁港等混凝土設施的樣點比例爲3成7。報告也點出,苗栗苑裡海岸線是當中改變最多,天然海岸對比10年前已不復存在,讓人不勝唏噓。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2012年曾針對臺灣9大海岸,包括:宜蘭竹安溪口至南澳沙灘、桃園草漯、桃園觀新藻礁、苗栗縣苑裡沙灘、 臺南市喜樹-雙春、彰化海岸溼地、屏東滿豐漁場-南仁漁港、花蓮石梯-臺東長濱、臺東南田至屏東南仁漁港進行調查。本次爲相隔10年再度複查。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環境議題部主任陳姿蓉表示,去年4到11月間重返9大海岸檢視現況,複查海岸全長逾300公里,調查人員透過樣點調查,紀錄周邊景觀、人造設施以及資源利用情形。

此次調查發現,全臺海岸線中,以苗栗苑裡海岸線改變最大。該會報告書指出,2013年踏查期間,此段海岸毫無人工化,不僅沒有堤防、消波塊,也沒有破壞景觀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當時更稱難能可貴。然去年回訪,已是堤防、消波塊、風力發電機各霸一方。10年前當地居民發起「苑裡反瘋車」行動,希望政府正視風機與在地居民的「安全距離」,10年過去,苑裡如今風機、消波塊林立,天然海岸已不復存在,令人唏噓。

再往南走到臺南黃金海岸線過去10年也有巨大變化,報告指出,爲支持國家能源轉型及淨零政策,臺南廣設太陽能光電,其設置面積爲全臺第一,不只農地,原本的魚塭被光電板覆蓋,形成無邊無界「漁電共生」區,光電板是否全面考量生態影響待檢驗。

至於沸騰一時的桃園大潭藻礁保護區,調查指出,踏查期間除偶遇少數民衆於核心區進行捕撈行爲外,也發現仍有早期投放的消波塊,與核心區中「禁止任何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原則牴觸,2013年該會調查時發現有藻礁白化問題,此次踏查並無發現白化現象,但是否表示壓力已緩解,仍需持續驗證。

至於桃園草漯沙丘一帶則仍見海洋廢棄物問題,雖周邊1公里範圍內便有一座掩埋場,但海洋廢棄物成因複雜,唯有透過源頭減量搭配末端巡檢移除,纔能有效逐年改善。

屏東海岸線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福安宮北側正投放消波塊、進行海岸工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說,投放消波塊爲不合時宜的海岸治理方式,與現今海岸零損失、恢復自然海岸與自然工法原則相悖。墾丁國家公園內的海岸線因受保護多屬天然,但墾丁龍磐、南灣等多處沙灘、路旁卻可見棄置沙灘車以及遮陽傘違法佔用的情形,仍須加強管理。

西半部海岸景觀過去10年保存較好的爲彰化、宜蘭。彰化海岸踏查北起鹿港水道,南至濁水溪口,範圍涵蓋大肚溪南岸、漢寶溼地、芳苑溼地及大城溼地,與2013年相比,彰化大部分海岸依舊保持天然溼地原貌,實屬可貴。宜蘭海岸保留算完整,但因蘭陽溪整體流量減少,輸沙來源減少,使得供沙失衡,多處海灘正逐漸縮小退縮,值得留意。花東海岸爲本次踏查最長的一段,石梯坪遊憩區至長濱漁港保留自然仍算優質。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也提出4點政策建議包括,內政部與主管機關研擬設置消坡塊審覈機制及認定標準,落實自然海岸零損失,限制高生態價值區域被開發,並開展全臺海岸及河川去水泥化的研究,落實保護區管理及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