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城市以悠悠水韻——北京治水的“加減法”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3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還城市以悠悠水韻——北京治水的“加減法”》的報道。
北京,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名城,曾經泉源遍地、河流縱橫。然而,因歷史上城市規模擴張、人口激增、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過度開發,北京也曾面臨河道斷流、井泉乾涸的生態窘境。
當時間來到2025年,春風再次吹拂過這座古老城市,永定河全線貫通,官廳水庫水鳥翱翔,環二環濱水步道和城市綠道風景秀麗……北京這座特大型缺水城市,正通過“加”與“減”的智慧,還城市以“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悠悠水韻。
還水於河:有水河道長度新增500多公里
一隻只春歸的候鳥漂浮在水面上,時而振動翅膀,時而輕啄水面,激起細小的水花……連日來,候鳥遷徙隊伍陸續到達北京密雲水庫。在經過一個冬天的沉寂後,這裡漸漸恢復了往日熱鬧的場景。
順河流而下,在北京順義潮白河漕運碼頭,一艘艘遊船蓄勢待發,等待潮白河遊船航線復航後,帶領遊客暢享河道春日美景。
“這些年潮白河變化可太大了。”北京市潮白河管理處河道事務管理所所長郭東江,長期從事潮白河的河道管理保護工作。在他的記憶裡,20世紀90年代起,因氣候變化、城市快速發展和人口激增,保障北京供水的密雲水庫逐漸“入不敷出”,位於其下游的潮白河也漸漸乾涸。
“那時的潮白河大部分段落是沒水的。”郭東江介紹,長期的乾涸導致河牀裡雜草叢生,部分河牀已經完全沙化。
流淌的河水是一條河流的生命力所在。北京市潮白河管理處規劃計劃科科長張懷斌介紹,2015年起,北京藉助“南水”入京“解渴”的契機,在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原則和確保居民用水需求的前提下,開始通過多水源、多流域聯合調度實施潮白河生態補水。潺潺流水,讓河道漸漸恢復生機。
“通過多年的努力,2021年5月29日,斷流20多年的潮白河再次全線奔流,這條曾經乾涸斷流的‘京東第一大河’‘復活’了!”張懷斌說。
近年來,北京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協同治理,積極推進幸福河湖保護與建設,北京五大河流實現連續四年貫通入海,有水河流長度較十年前增加500多公里,全市河湖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
在此基礎上,北京還不斷深入推進濱水空間開放共享,目前全市河湖通航里程已達84公里。流水潺潺、水鳥翱翔、人水和諧,正成爲越來越多河湖的生動寫照。
藏水於地:實現地下水嚴重超採區清零
冬去春來,人們驚喜地發現,數座以往冬季枯水期斷流的泉眼,在過去幾個月始終涌動着鮮活的泉水。
在北京市水文總站地下水監測評價科副科長李民詩的監測記錄裡,近年來複涌的泉眼越來越多,有水在流泉眼已達到了880個。
泉水復涌意味着什麼?李民詩介紹,泉水被稱爲“地下水的天然露頭”,越來越多泉眼復涌,意味着北京地下水位逐年回升,這座城市正逐漸補上地下水方面的“歷史欠賬”。
資料顯示,北京歷史上曾泉源遍地。但自20世紀末以來,北京迎來城市快速發展和人口激增的時期,作爲北京重要用水來源的地下水開始被大量開採。2014年以前,在北京城市用水結構中,地下水佔比一度超過50%。
“特別是1999年以來,北京遭遇持續十多年的乾旱,爲滿足城市供水需求,不得不大量開採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李民詩介紹,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從1980年的7.24米增大到2015年的25.75米,曾經活躍的泉水也逐漸走向枯竭。
2014年底,“南水”進京。北京市以“少採多補”的方式,開始扭轉地下水超採局面。
北京市水資源調度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王俊文介紹,2014年底開始,北京城市用水的主力水源逐漸切換爲“南水”。通過嚴控地下水開採、做好水源置換等方式,北京持續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地下水在用水結構中的佔比逐漸下降至不足三成。同時,約22%的進京“南水”通過北京市的河道水網、蓄滯洪區、砂石坑等流入地下,用來促進地下水的涵養修復。
“減”與“加”之間,北京地下水逐步迎來複蘇。李民詩介紹,截至2024年12月底,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9年回升,地下水儲量增加近70億立方米,嚴重超採區面積已實現清零。
節水優先:“開源”與“節流”並舉的智慧
春日的北京溫榆河公園朝陽示範區,草長鶯飛,遊人如織。在公園一處名爲“飛瀑疊翠”的景觀,一席巨大的水簾飛瀉直下,氤氳的水霧讓公園更顯生機靈動。
這處“飛瀑”從何而來?不是地下水、不是自然河道,而是來自北京排水集團清河第二再生水廠。北京溫榆河公園工作人員介紹,“飛瀑”是再生水進入溫榆河公園的“關隘”。進入園區後,它將與雨洪水共同成爲公園的生態水源,用於景觀美化與植被灌溉,最大限度降低園區新水用水量。
而在位於北京市東南二環附近的龍潭西湖公園,寧靜的湖泊下藏着另一種節水智慧——龍潭西湖調蓄工程。這項工程通過立體利用湖泊地下空間,在提升周邊地區防汛保障能力的同時,還能實現對雨水的充分利用。
龍潭西湖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以2023年爲例,調蓄工程共存蓄了23.8萬立方米雨水,其中有14萬立方米經過淨化後陸續回補到龍潭西湖中,相當於三個龍潭西湖的景觀用水量。
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近年來,作爲特大型缺水城市的北京不斷提升各類水資源的利用能力,逐步建立起“五水聯調”的水資源保障體系,水資源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儘管如此,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仍僅爲約150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要用這份“薄家底”支撐好經濟社會發展,北京還得念好水資源利用的“緊箍咒”。
北京城市總規依據水資源承載能力確定常住人口總量上限,全市16區全部建成節水型區,重點高耗水企業全部建成節水型企業;頒佈實施《北京市節水條例》,構建起貫穿水資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環利用”全過程、全行業、全社會的節水體系……
近年來,北京始終堅持節水優先、量水發展,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用水總量在持續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支撐了經濟總量翻番。2014年到2024年,全市萬元GDP用水量從16.35立方米降至8.45立方米。北京市連續20多年獲評“節水型城市”稱號,用水效率始終保持全國領先。
在2月召開的2025年全市水務工作會議上,北京市水務局提出要繼續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今年全市生產生活用水總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
“接下來,北京將以首善標準繼續推進節約用水工作,讓每一滴‘水’物盡其用,繼續走好水資源剛性約束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北京市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孫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