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大研究生社會實踐團前往新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7月24日-8月2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赴新疆社會實踐團隊順利完成民族團結調研活動,團隊指導老師莊子夢和熊曉磊全程隨隊指導。

7月25日,實踐團隊來到了新疆烏魯木齊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從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設西域都護府開始,完整追溯了從大漢起至各朝代對西域地區的管理制度,參觀學習了新疆地區文化差異的來源、宗教的普及傳播、經濟文化發展,完整了解了新疆一步步成爲中國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過程。一路向西,實踐團隊又來到了石河子軍墾博物館、伊犁將軍府,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系統瞭解了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各民族人民對新疆的開拓建設、各省人民支援新疆的感人故事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發展過程,全面瞭解了新疆兩千年來的歷史和發展。

回顧歷史,一個個歷史人物、一樁樁歷史事件,生動再現了新疆的前世今生,歷史告訴我們,兩千多年來,新疆各族人民及其先民自始至終都參與了美麗新疆的開拓,並守護美麗家園的統一完整、富饒遼闊。

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實踐團隊拜訪了一位學生家長,經瞭解,這位家長是一名小學老師,姓張。張老師是漢族人,因父輩支援新疆而出生成長在新疆,見證了新疆近四十年來的變化。張老師從教學的角度向實踐團隊分享了民族融合的不易,“漢族班和民族班剛開始融合教學的那幾年是最困難的,課程內容講深了,民族班的同學聽不懂,講淺了,漢族班的同學學不到知識,那幾年對老師來說是最困難的。”張老師回憶起漢族和少數民族教學班剛融合教學時臉上的愁容,彷彿情景就在當下。不過張老師轉而分享到“經過幾年的實踐,現在漢族班和少數民族班已經融合得越來越好,基本已經沒什麼太大差別了,而且一起上課之後,少數民族同學在漢族同學的幫助下進步更加明顯。”對於民族班和漢族班的融合教學,張老師表示有道不盡的好處。

在石河子大學,實踐團隊有幸與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老師和碩士研究生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參與交流的老師和研究生都是漢族人,他們有些一直生活在新疆,有些是讀大學來到新疆,聽他們分享,在學校不會因爲他們是漢族學生而被區別對待,他們與少數民族學生擁有一樣的機會。

伊寧是這次活動到達的最遠端,實踐團隊來到了一個牧場,見到了哈薩克族的牧民並與他們進行了友好交流。雖然這些哈薩克牧民在這裡的生活非常原始,但他們都十分淳樸熱情,他們向實踐團隊分享了牧場的生活日常,甚至主動教團隊成員騎馬。哈爾是一個12歲的哈薩克少年,他的普通話說的很好,一聽就是從小學習普通話,哈爾和他的夥伴們向實踐團隊分享學校裡的趣事,還教團隊成員說哈薩克語,這一場跨民族的交流非常愉快。

交流過程中,實踐團隊發現牧場上很少有年輕人,經瞭解,年輕人都去往更遠的城市學習或者工作,只有過節纔回來,牧場上的小孩兒也只有寒暑假纔在牧場幫家裡放牧,生長在馬背上的民族已經逐漸融入了牧場之外的生活。(胡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