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兩觀三性”建築創新實踐與研究團隊獲“國家工程師獎”

南都訊 記者孫小鵬 通訊員華軒 日前,“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81名個人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50個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其中,華南理工大學“‘兩觀三性’建築創新實踐與研究團隊”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何鏡堂,正是這個團隊的負責人。

以匠心踐初心築精品

1983年,45歲的何鏡堂由京返穗,回到母校華南工學院(1988年更名爲華南理工大學)工作,並且從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學館開始,開啓他的建築人生。

當年,20天的日夜奮戰和反覆推敲成就了何鏡堂在深圳科學館項目的“一鳴驚人”。從那時起,他就堅定了“做精品建築”的初心。團隊也秉持這份初心,用實際行動踐行“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在創作實踐中,何鏡堂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建築設計的內在邏輯,提出“建築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築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和諧統一”的“兩觀三性”建築理論。在此理論下指導設計,團隊在文化博覽建築、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留下了“校園新景物,一半屬何公”的美談和“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的美譽。

多年來,團隊先後完成重大、複雜工程200多項,獲國家、部委及省級以上優秀設計獎200多項,其中獲國家級金獎3項、銀獎7項、銅獎6項。無數個建築精品背後,是團隊矢志創新和潛心研究的匠心。他們始終銘記“用建築記錄時代是建築師的歷史責任”,甘於坐“冷板凳”、啃硬骨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涵養匠心,在時間的淬鍊中打磨匠心,用一個又一個建築精品書寫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熱愛。

“學建築先學做人”

“學建築先學做人”,這是何鏡堂常常對團隊和學生講的話。團隊堅持爲黨育人、爲國育才,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設計方向,形成了立德重教的精神品質和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

作爲團隊負責人,何鏡堂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詮釋奮鬥的人生和高尚的情操。2019年某天一大早,何鏡堂和團隊參加完前一天的會議後在長沙高鐵站候車回廣州。當時正在討論一個亟須給出指導意見的重要項目,何鏡堂邊走邊談,說到關鍵之處索性把行李箱放倒,直接蹲在地上開始勾畫草圖。那一刻,除了設計方案,喧鬧的車站、熙攘的人羣在他眼裡都靜止下來。在他的一筆一畫之間,勾勒出的不僅僅是一幅建築藍圖,更是融入一代代建築師血脈之中薪火相傳的匠心、執着與激情。

在何鏡堂的培養和感染下,團隊自覺增強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面對重大工程設計與建設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和前置條件不充分的複雜情況,團隊重任在肩,始終衝鋒在前、擔當在前、奉獻在前,完成了多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肩負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主會場的設計使命,何鏡堂帶着團隊60多人全程駐場設計,泡在現場半年多,連中秋節都在那度過,整個主會場僅用時7個月便完成了從設計到建設的工作,被稱爲“青島速度”。

“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重大的事件發生,我們通過建築來記錄這個時代,通過這個事件來表現這個時代。”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徵程上,“兩觀三性”建築創新實踐與研究團隊將繼續肩負時代使命,在傳承中不懈奮鬥,精彩書寫奮進中的中國人勇於追夢築夢的執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