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慈與2校研發AI傷口辨識系統 解放護理師雙手提高預後

「AI傷口辨識系統」可協助減少居家護理師工作時間與負擔,使其更專注於傷口照護。記者周佩怡/攝影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襲,衛福部統計,國人臨終前平均臥牀8年,期間常見褥瘡問題,若未正確判讀傷口狀況,給予治療,患者易合併敗血症,提高再住院率。但目前人工判讀正確率僅62.67%,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與慈濟大學、南臺科技大學攜手研發「AI傷口辨識系統」,透過AR眼鏡、麥克風,及時擷取傷口畫面,生成傷檢報告,判讀正確率高達90%,也解放護理師雙手,更專注傷口照護,且大幅減少後續回憶紀錄報告的時間。

2024臺灣醫療科技展12月5至8日於南港展覽館登場,花慈與兩校分享,他們針對長輩常見的褥瘡問題,所研發出的照護輔助科技。曾獲南丁格爾獎的花慈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許美玉表示,壓力性損傷俗稱褥瘡,常見於長期臥牀或需坐輪椅族羣,起因於皮膚受長期壓迫,血液循環變差,導致皮膚泛紅、出現傷口甚至潰爛感染,嚴重恐引合併蜂窩性組織炎、骨頭與關節感染、敗血症,提高再住院率。

許美玉指出,褥瘡照護最重要的是依據傷口潰瘍範圍、組織型態、損傷等級等傷檢判讀結果,給予對應治療,但根據研究,人工判讀正確率僅62.67%,明顯不及格,加上花東地區地形狹長,地廣人稀,爲提供及時、合適的傷口照護,花慈傷口造口小組2020年起推動「傷口遠距諮詢模式」,居家護理師透過「傷口APP」拍攝患者傷口影像,紀錄評估資料並上傳至雲端平臺,由院內專家提供遠距諮詢與建議。

但在護理現場,護理師需反覆穿脫手套,處理換藥、測量傷口範圍、拍攝傷口影像、紀錄病情等,一人擔負多重任務不免手忙腳亂,算上前往其他病家、返回醫院做詳細檢傷報告的時間,過程往往花費數小時以上。

因此花慈護理部與慈大、南臺科大合作,研發AI傷口辨識系統,南臺科大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陳銘哲說明,居家護理師戴上擴充實境(AR)智能眼鏡,可語音指令直接擷取傷口照片,AI分析傷口尺寸及損傷等級,判讀正確率超過九成,同時護理師可口述傷口特徵等資訊,或與院內傷口專家團隊討論處置,系統則將口說內容及時轉換成文字,彙整進傷檢表單形成報告,讓居家護理師更專注照護傷口,減輕工作負擔。

AI傷口辨識系統預計今年進行臨牀驗證,花慈院長林欣榮表示,這項創新技術不僅提升護理師的照護效率,也期望病患返家後,得到與住院同等級的專業傷口照護,儘快恢復如初。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與慈濟大學、南臺科技大學攜手研發「AI傷口辨識系統」。記者周佩怡/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