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在行動

武漢雖然是超大城市,但有70%的國土面積在鄉村,210多萬常住人口在農村。這些村莊與現代化大都市相鄰,但整體發展水平與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如何釋放城市資源優勢,激活農村發展動能,實現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武漢市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把握“超大城市近郊鄉村”特點,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實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計劃,積極探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新路子。該計劃突出黨建引領、城鄉融合、示範帶動、整體提升,以組織體系健全完善、骨幹隊伍素質過硬、人居環境品質較高、鄉村治理效能顯著、聯農帶農富農成效明顯、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爲標準,預計每年建設100個、三年建設300個先行村,以點帶面提升全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水平。

抓牢帶頭人隊伍建設

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凡是發展得好的村,都有一個好支部好書記。近年來,雖然村幹部報酬待遇提高了,但抓黨建、優治理、促發展的能力還沒有跟上。

武漢市圍繞“雙好雙強”標準,打好“招賢、訪賢、請賢”組合拳,多渠道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經商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生等對象中選優配強村幹部隊伍;依託武漢社區學院和各級黨校,建立市級示範訓、區級重點訓、街鄉兜底訓培訓體系,每年選派300名村幹部到發展強村、涉農部門、農業龍頭企業跟班實訓;推行村幹部報酬與村集體經濟經營績效掛鉤,調動村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

黃陂區每季度舉辦“木蘭先鋒大講堂”,組織115名村黨組織書記上臺曬實績、比創新、做比拼,帶動提升其他村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能力。新洲區選派10名村黨組織書記到浙江麗水開展爲期15天的跟班實訓,專題學習“強村公司”“共富工坊”等實踐經驗。

抓活農村人才隊伍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留在村裡大多是“38、61、99”隊伍,“七個黨員八顆牙,個個都是白頭髮”的現象較爲普遍。

武漢市聚焦鄉村振興“人從哪裡來”的現實問題,多渠道引才、育才、用才,着力壯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持續開展“在外能人大走訪”,打好“政策牌”“鄉情牌”“政治牌”,發動在外能人回鄉投資興業、助力鄉村振興。將農業作爲專項納入“武漢英才”,強化“靶向式”培養、“訂單式”供給,計劃用3年時間培養百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千名新型職業農村、萬名農村實用人才。

如江夏區組織60餘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且對電商直播感興趣的青年農民,開展2024年青年農民電商直播培訓班,多措並舉育強育好“新農人”。蔡甸區用好轄區星光村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定期舉辦鄉村人才培訓班、技藝技能大賽等活動,培養一批懂農愛農、擅農務農的“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

抓實村集體經濟發展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目前,武漢市仍有不少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不足10萬元,城鄉差距較大。

武漢市立足“超大城市近郊鄉村”特點,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釋放城市發展優勢,聚合農村發展資源,推動城鄉互聯互通、互贏互融。在全國首創“國企聯村”行動,引導24家國有企業、34家優質民企結對105個農村聯合黨委,形成特色種植、民宿旅遊等產業項目。實施“村社共建”計劃,建設鄉村振興服務站、城鄉連心館,搭建農產品“出村進城”供銷渠道。

蔡甸區選取黃虎、梅池2個村,率先推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着力盤活農村閒置資產資源,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江夏區以“單村組建、多村聯建、村企聯建、街村聯建”等模式建立23家強村公司,採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培育發展了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聯農帶動成效好的產業項目。

抓細鄉村精細化治理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當前,鄉村正在經歷從傳統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轉型,鄉村治理需要改變過去傳統粗放的治理模式,做到“精準精細”。

武漢市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着力完善村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機制和載體,構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化自治實踐,推行黨組織領導的“五步議事工作法”,常態化組織灣場夜話、村民說事等活動,以“時間銀行”“家庭積分”等措施,引導村民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完善法治保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好“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推動民情在村組掌握、服務在村組開展、問題在村組解決、矛盾在村組化解;提升德治水平,加強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建設,常態化組織各類鄰里互助和愛心公益活動,引導羣衆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中,蔡甸區全覆蓋成立村民議事協商會,依託“咵天亭”“荷裡議事”等平臺,組織村民有序開展民主協商,實現鄰里一家親。黃陂區打造全國道德模範孫東林等20個“一街一品”個人品牌調解室,暢通和規範羣衆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趙雯 歐陽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