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州/彭家寨吊腳樓 建築藝術聖地
彭家寨,以吊腳樓羣爲核心。 圖/聯合報系湖北恩施州傳真
彭家寨坐落於恩施州,曾是「川鹽濟楚」古鹽道上重要樞紐,景區以全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彭家寨吊腳樓羣爲核心,享譽「土家文化的中樞、建築藝術的聖地」。是大陸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爲完整的吊腳樓式建築羣落。景區建築設計曾受邀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
彭家寨已列入民族文化保護村,景區由23棟吊腳樓建築和一座涼亭橋組成,全寨50多戶近300口人。以建築藝術和土家文化爲靈魂,以傳統村落和旅遊爲載體,再現土家人生活場景。景區有觀音山、酉水河、龍潭河等壯闊秀麗的自然景觀;吊腳樓羣、墨客廊橋、地仙橋、意匠神工等古建築;摩霄樓、耍耍街、舍巴田園、撒野小鎮等遊覽區。
彭家寨,曾是古鹽道樞紐。 圖/聯合報系湖北恩施州傳真
相傳彭家寨土家族的祖先彭懷傘夫婦,爲尋訪先人舊址,長途跋涉至武陵山北麓,被大河阻擋去路,焦急萬分。忽見閃電劃破長空,霧靄中浮現木橋。渡河後,在觀音山之下繁衍生息。迄今,還流傳古謠「觀音座蓮金字塔,懷藏四龍裝待發,十八羅漢二面站,人傑地靈天造化。」
彭家寨是典型土家聚落,以吊腳樓羣享譽中外。土家族主要分佈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自稱「畢茲卡」,意爲土生土長之人,歷史文化悠久,民俗風情多彩。其中擺手舞深具特色,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土家族最具標誌性文化之一,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考證,是由土家族人打獵歸來慶豐收的舞蹈演化而來,屬宗教祭祀性舞蹈。
彭家寨享譽,土家文化中樞。 圖/聯合報系湖北恩施州傳真
吊腳樓自古流行於百越族羣地域。彭氏家族遷徙至武陵山區,建房以吊腳之高低來適應地形變化。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作爲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之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堆放雜物。時光推移,終形成集形體美、空間美、層次美、輪廓美之土家吊腳樓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