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節日文化 推進移風易俗

本報記者 何思琦

8月10日,農曆七月初七,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之一——七夕節。

節日前後,2024年全國“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文化活動在全國多地展開。舉行集體婚禮、豐富創新民俗體驗、開展文藝展演……各具亮點、各有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動,勾勒出一幅幅幸福美滿的畫卷,讓人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傳統文化魅力。

珠江之畔,華服熠熠。廣東省廣州市海心橋化身“鵲橋”,新人們從橋南、橋北行至橋正中會合,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鵲橋會”。在天河區珠村,少女們身着傳統服飾迎接七夕的到來;以髮簪盤髮髻,女性長輩爲剛成年女子行“笄禮”;“穿針比巧”,展示女性的細緻與靈巧;金婚家庭、文明家庭代表及新人代表共同宣讀《文明婚禮倡議書》;剪紙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與乞巧相關的手工藝……主題活動全景展示了特色文化和乞巧習俗,人們在活動中充分感受七夕的文化意韻。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七夕內涵,倡導勤勞智慧、忠貞愛情、家庭美滿、追求美好的價值理念,圍繞七夕,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在多地開展。

歡快的鼓點、璀璨的煙火、曼妙的舞姿……過七夕能有多浪漫?在山東省沂源縣,一場浪漫之約在七夕前夜上演。600架無人機點亮夜空,旋轉、變幻出象徵愛情的不同組合。市民遊客在青山綠水間,欣賞了一場煙火氣濃、文化味足的視覺盛宴。“現場氛圍特別好,我們感受到了傳統節日蘊含的文化內涵。”遊客孫宵曉說。

在甘肅省西和縣,以“愛在隴南·幸福七夕”爲主題的文化活動於七夕當天舉行。活動現場,隴原舞蹈《乞巧情韻》、秦腔《七月七》等地方特色節目逐一上演。在西和,乞巧是集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爲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文化活動,已有2000多年曆史。活動期間,當地還將陸續開展民間乞巧調演、“乞巧杯”短視頻大賽、西北名家秦腔劇目展演等活動。第十二屆隴南乞巧女兒節也於近日舉辦。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當地的姑娘們以隆重的儀式,希冀得到聰慧、靈巧和美滿婚姻。

“樹爲媒結良緣”“詩爲媒定終生”“山爲媒話烽火”“業爲媒引鳳來”……在湖北省孝感市,以四大篇章串聯起的文藝展演,融合了藝術與科技,賦予傳統文化以現代表達。麻糖、米酒、剪紙、皮影、麥稈畫,“七夕非遺市集”上,多名非遺傳承人展示精湛手藝,現場熱鬧非凡。

“聽說要舉辦集體婚禮,我們倆商量後報了名,父母也很支持,覺得這種形式特別有紀念意義。”來自江西省廣昌縣的新人王佳文說。不少年輕人選擇在七夕當天喜結連理,通過參加集體婚禮,讓這一天成爲難忘的人生記憶。

“卻扇禮、拜堂儀式、合巹禮、奠雁禮、執手禮”,江西省永修縣的集體婚禮現場,紅綢覆案,喜慶溫馨。100對新人身着中式禮服,在禮官引領下,在親友的見證中,完成傳統婚禮儀式,用實際行動倡導婚戀新風;不要高額彩禮,不搞大操大辦,在河南省盧氏縣,77對新人集體許下愛的誓言,共書“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愛情故事;在山東省沂源縣,沿着1314級臺階到達“山盟之巔”,新人們共同敲響愛情鍾鈴、宣讀愛情誓言,一場充滿古典韻味的中式集體婚禮,倡導現代節儉婚俗文化新風尚。

七夕節日風俗以其美好的情感願景、深厚的文化底蘊、唯美的人文意境、通俗的話語表達,在中華大地上深深紮根、代代相傳。據瞭解,“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文化活動由中宣部文明實踐局、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宣傳部、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聯合舉辦。

(本報記者宋朝軍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