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電子董事長劉曙峰:大模型發展由場景驅動 期待誕生“殺手級”應用
每經記者:葉曉丹 每經編輯:魏官紅
過去兩年,以AI(人工智能)技術和生成式大模型爲代表的科技浪潮席捲國內外,科技發展方興未艾;另一方面,中國金融市場正從高速發展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即將迎來成立30週年的金融科技龍頭企業恆生電子,交叉感受着兩個行業的潮涌和波動。
梳理近30年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恆生電子董事長劉曙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提到了金融科技發展的三個階段:信息化、網絡化、數智化。時至今日,這一發展進程並不是漸進式,而是更多呈現出波浪式推進。
不同金融機構數字化進程深淺不一,當談及數字化會不會拉大企業之間的發展鴻溝時,劉曙峰坦言,有這一可能性,但技術迭代,也爲“船小好掉頭”的中小機構帶來更多彎道超車的機會。
2023年,恆生電子推出金融大模型LightGPT和大模型中間件光子。大模型如火如荼,對於開源閉源的模型路徑,業內一度爭議不止。但眼下,大模型應用場景的開發和尋找,在劉曙峰看來,是更需要關注的問題。
C端和B端模型應用入口,呈現了不同的發展階段。C端會不會產生“殺手級”模型應用入口?原生的模型應用何時到來,成爲他持續觀察的方向。
“要做技術公司裡最懂金融,金融行業最懂技術的公司。”這對強調工程師精神的恆生電子而言,是冠冕也是壓力。如何持續保持技術的敏感性,保持對行業、對業務的專注和耐心,劉曙峰分享了他的“攻守道”。
大模型應用真正的發展由場景驅動
NBD:當前的AI大模型技術被認爲是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在經歷了2023年大模型百花齊放後,2024年行業大模型的應用落地成爲市場關心的焦點,譬如推理訓練成本、數據質量、應用場景等,恆生電子也推出了自己的金融大模型LightGPT,就金融行業應用而言,當前在金融大模型領域,更重視哪些層面的突破和發展?
劉曙峰:大模型的應用,對大部分的企業來說,有外部業務用戶端和內部運營兩個方面的應用,這兩個方面的應用是可以同時展開的。
業務應用端的發展因爲涉及外部環境,涉及用戶的行爲,大模型在用戶應用端推廣的過程會更具挑戰;而在內部,充分利用大模型技術突破帶來的優勢,實現降本增效,往往這樣的路徑會更短,也更容易看到效果,在過去兩年,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對行業的觀察,都注意到這一變化。
另一方面,不管是基礎大模型,還是針對金融行業訓練的行業大模型,大模型本身的能力已經跨越了“好用”這個臨界點,接下來我認爲關鍵的點在於如何讓大模型用起來、跑起來。未來2至3年,很可能是大模型應用爆發的窗口期。
NBD:大模型在應用端的發展,在您看來,當前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劉曙峰:如何找到一個好的場景來真正提升客戶的使用體驗,是當下更值得關注的一個點,也是大模型應用能不能發展起來的一個關鍵要素。
我們接下來的任務,是要去發現大模型應用的場景。在這個場景裡能夠提供有質量的服務,而且能夠不斷把服務延伸下去,大模型應用發展本質上是由場景驅動的。這可能也是每一個新的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普遍性現象——即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之間相互促進的關係。
從這個視角來觀察,當前金融大模型的應用仍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而這也讓我們看到可應用場景其實是非常豐富的,不論是對客戶的服務,還是公司內部運營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多應用場景,而且這些場景的驗證過程還在持續的過程中,我們對未來兩三年金融大模型場景應用的發展應該充滿期待。
NBD:對標國外金融領域的大模型發展,我們在哪些方面可以學習和借鑑?
劉曙峰:我們最近確實也調研了一些國際上的大模型的應用情況,總體來看,國內外對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基本處在較爲初級的階段。
國外對AI的研究和應用,從發展歷史和深度來看,比國內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大模型把大家的起跑線又拉平了,所以國內外當前在金融大模型的發展階段基本差不多,後續就看誰能夠更快、更好地找到應用場景,能夠讓它真正有一個應用上量的過程。
面向C端的大模型可能誕生“殺手級”應用
NBD:今年年初,業內一度對大模型開源和閉源路徑的選擇存在爭議,現在行業對這一路徑之爭怎麼看?
劉曙峰:當我們講開源還是閉源路徑時,大家討論的是模型的選擇,但我個人覺得模型今天已然不是短板了,應用場景的發現和運營纔是我們需要突破的關鍵問題。一方面,我們要去滿足客戶對大模型應用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機構對其具體能創造什麼價值還不夠清晰,我們還需要深入思考和創造更多實際應用。
此外,當我們將金融大模型的服務推廣到C端時,還涉及一些合規的問題,這不僅僅在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都是一個普遍挑戰。
從我們的觀察來看,金融大模型面向B端基於效率提升的應用發展會更快,面向C端的模型應用可能會慢一點。但往往面向終端用戶的,是能夠產生“殺手級”的應用,因爲最大的入口在這裡,大家的關注度也會更高,所以這是值得我們去觀察和跟蹤的一個市場變化。
NBD:之前我們看到市面上面向C端的大模型應用,在通用性和娛樂性方面有着還不錯的表現。大模型帶來的改變,似乎正在慢慢影響我們的行爲方式?
劉曙峰:沒錯,所以這就是大模型、小應用,實際上是可以從一些小的切口切入進去。
另外,在當前這一階段,我們注意到,很多模型應用是嵌入式的,在不改變原有流程的情況下,企業嵌入大模型的工具來提高效率,或者提高使用體驗。
我們也非常期待大模型原生應用的入口。原生應用,它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它會是什麼樣真正“殺手級”的應用?這非常值得期待,因爲這是一次代際的技術升級,它會帶來結構性的變化。而這一結構性變化,會以原生應用入口的變化呈現出來。
目前大模型可能對我們帶來的一個影響,我們叫語控萬數,大家會思考對話框會不會成爲一個原生的應用入口?
其實在搜索領域,我們已經注意到了大模型帶來的一些變化,那麼何時我們能創造一個原生的大模型金融服務入口,這也非常值得期待。
AI大模型的這一輪科技浪潮,實際是新的生態和代際變化的演化過程,這個新時代可能很快到來,也可能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
技術發展風起雲涌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NBD:從當前這一輪科技浪潮來看,技術的發展對恆生電子的業務結構會不會帶來新一輪重塑?
劉曙峰:我們提出“更多一流產品、更加滿意客戶”的“恆生願景2030”。
“更多一流產品”強調的是我們的業務邊界,它有一個擴展過程,金融市場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在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兩個核心領域來看,財富管理從以交易佣金爲基礎的發展階段,進入到以客戶服務爲核心的驅動階段,資產管理則從收益驅動轉向風險驅動。這也意味着,整個金融科技體系的構建,從以交易爲核心,轉向以風險管理爲核心的驅動模式。
過去30年系統建設的核心是交易,恆生電子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競爭優勢,那下一個階段,我們要做更多前瞻的探索。比如說數據服務,因爲風險離不開對數據的使用和計算;比如說模型的構建;比如說組合管理體系的構建,這中間必然也伴隨着整個流程的重構。在原有交易平臺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進一步去構建中前臺的投研、投管、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的核心業務系統。我們期待在未來3到5年,甚至5到10年內逐步完成這一轉型,爲公司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更多一流產品”不僅指物理上的新產品推出,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一種展望。
NBD:恆生電子橫跨金融和科技兩個領域,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科技發展狂飆突進,新一輪AI浪潮奔涌而來,而金融行業在過去兩年則進入了調整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對恆生電子而言,兩個行業分化又交叉,你身處其中最深刻的感受是怎樣的?
劉曙峰:中國金融市場從高速發展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個轉型過程很難避免會有一些陣痛和波動,也會有更多的挑戰。
一方面我們要適應這種波動,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深刻地認識高質量發展階段和高速發展階段的差異性。高速成長階段,往往只要你去做,總會是對的,因爲總會有機會。但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企業要更聚焦、更有質量地去做事情,你纔有機會更好地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要認識到自己真正的核心能力在哪裡,如何去發展核心能力,使其變得更強,同時我們要去思考、去觀察,未來成長的部位在哪裡?因爲這個階段,不是所有的部位都有成長性,它有特定的方向,找準了才具備更多的機會。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我們要有自己的方向和願景。你最終要去向何方?明確這一點,專注、持續地去做。就像你剛纔講的,這兩年儘管行業看起來面臨一些轉型和挑戰,但技術發展風起雲涌,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面對結構性調整,應有耐心和決心進行長期佈局,最終在新的體系下實現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發展。
NBD:目前金融機構的數字化建設呈現出分化的行情,部分金融機構的數字化建設程度較深,數字化對一些金融機構而言,已成爲新基礎設施的存在,但有的機構可能仍停留在較爲淺表階段,這會不會加大機構之間的發展差距?
劉曙峰:從現象來看的話,會產生這樣的一種狀況,也就是說,誰能夠更好地利用數字化技術去賦能業務發展,誰就可能獲得更好的機會。
但是我想強調的另外一方面是,隨着技術的發展,技術也在越來越普惠,對新技術採用的門檻在不斷降低。所以我們能不能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充分擁抱技術帶來的變化,利用新技術,包括技術的普惠性帶來的機會,這很關鍵。
從這個角度來看,實際上一些中小的金融機構可能更具優勢,因爲它更靈活。“船小好掉頭”,所以中小金融機構擁抱科技的態度非常重要,甚至數字化轉型可能也爲中小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這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