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島年數十萬猛禽過境 風電開發商調查「一隻都無」惹衆怒

楓港溪位於恆春半島北邊,是候鳥過境必經之處,卻有能源公司看上此處落山風,計劃設置10支風力發電機。(圖/方萬民攝、翻攝畫面,CTWANT合成)

屏東恆春半島是候鳥南遷過冬必經之路,每年都有灰面𫛭鷹、赤腹鷹和伯勞鳥等數十萬只珍貴嬌客過境,也是賞鳥人士眼中的最佳景點,而「屏盛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看上當地強勁落山風,預計在鳥類必經地、枋山鄉楓港溪建置10支風力發電機,並委託「楊麥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評估,最終卻顯示當地沒有任何猛禽出沒,愛鳥人士質疑該公司的調查刻意避開候鳥過境時間,對此結果難以接受。

8月16日中午,恆春「鳥類達人」蔡乙榮帶着記者登上社頂自然公園的凌霄亭,舉目所及的遼闊海景讓遊客驚歎連連,他的目光卻一直放在天邊翱翔的黑點。「你現在聽到的是小彎嘴畫眉的聲音,秋天就會看到過冬的候鳥從這裡過境。」蔡乙榮說,他原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而他入職時,恆春當地獵捕鳥類盛行,獵人們總會捕獵伯勞鳥販售,或是濫捕過境猛禽送到日本製作標本,他爲提升民衆保育意識,1988年開始調查並蒐集當地鳥禽資料。

楊麥公司負責人楊程欽在7月的環境說明會中公佈調查結果,直指未見猛禽過境,讓環保團體難以接受。(圖/翻攝枋山風力發電計劃公開會議會議紀錄)

蔡乙榮說,當時資料欠缺,一切都只能土法煉鋼,從不斷試錯中累積經驗,他曾經長達2個月不曾放假,也曾天不亮便到觀鳥點等候,最終摸清每種鳥類的習性,濫捕歪風也得以扭轉。在30多年的勸導下,多數民衆放棄捕獵,過境鳥羣終於得到一線生機,數量因而顯著提升,從早年每年數萬只達到如今的數十萬只,當中更包括10萬隻的「國慶鳥」灰面𫛭鷹和20多萬隻的赤腹鷹,天候佳時還會「爆量」,天空中同時有上萬猛禽過境,形成「鷹河」壯觀景緻,而蔡乙榮與愛鳥人士半甲子的努力卻被開發商「視而不見」。

記者調查,屏盛公司看上當地強勁落山風,有意於恆春半島最北部的枋山鄉發展風力發電,規劃在楓港溪下游設置10座風力發電機組,每座風機基座最大使用面積爲660平方公尺,風機單機容量爲4到5 兆瓦,總裝置容量40到50 兆瓦。

開發商遵照法規,請來楊麥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生態調查及環境影響評估,並於7月9日召開者環評說明會,強調風機不會與農漁業爭地,更不會影響生態,但楓港溪是過境鳥類遷徙的必經之處,開發商的說法讓環保團體難以接受。

鳥類達人蔡乙榮在恆春觀察鳥超過30年,希望相關單位能善盡把關責任,別讓生態成爲能源的犧牲品。(圖/方萬民攝)

根據楊麥的生態調查結果,在風機案場附近共記錄 14 種稀有植物,大多爲人爲栽植,鳥類目視則記錄到臺灣畫眉、紅尾伯勞、烏頭翁、領角鴞、大冠鷲、東方蜂鷹及鳳頭蒼鷹,最多的則是烏頭翁,過境候鳥則「一隻都無」,報告曝光後瞬間引發炮火隆隆。

屏東縣野鳥協會理事吳正文表示,鳥類過境時間爲每年的9月、10月,開發生的調查時間卻是在2023年11月、2024年1月、3月和6月,堪稱「完美」的避開了鳥類春秋往返的遷徙期。

而開發單位聲稱機組總高度在119公尺到180公尺間,是最高能飛到1800公尺的赤腹鷹,以及平均飛行高度在300至500公尺的灰面𫛭鷹能輕鬆飛過的高度,且雷達顯示鳥類飛行軌跡與風機衝擊、葉片掃略範圍重疊度不高,此說法同樣也無法說服大衆。

二級保育類動物灰面𫛭鷹在每年10月前後過境臺灣,平均約有10萬隻,楊麥生態公司報告中卻一隻未見。(圖/蔡乙榮提供)

「10支風機把鳥遷徙的路徑都擋住了,全臺灣關心生態的人都無法接受。」吳正文提到,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會看狀況停下夜息,恢復體力後再繼續往南,而起飛落降時的高度就有可能無法飛過風機,倘若這10支風機真的建置,造成的損失將難以估算。

「我們不反對綠電,但真的要慎選地方。」蔡乙榮說,如今臺灣往往以經濟發展爲最大考量,忽略了開發之後大衆所要付出的成本,希望相關單位能善盡把關責任,別讓生態成爲能源的犧牲品。

楊麥公司迴應指出,此評估案於2023年11月才啓動,當地環保人士的確有在公開說明會上闡述「無猛禽」意見,未來將於9月和10月再調查,調查結果則將納入環說書中以供參考。針對公司負責人曾是能源公司高管的部分,楊麥公司表示,此爲屏東首個陸域風機案,這纔會選擇有經驗的楊麥,以做風機長期規劃考量,希望能發展綠能併兼顧友善環境。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