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藍領兩樣情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美國製造業的沒落,白人勞工首當其衝,對於較少參與制造業的黑人勞工而言,衝擊反而沒那麼大。
精句選粹■The loss of manufacturing jobs in one Illinois county points to a key factor in the narrowing income gap.
過去,美國白人與黑人即便同爲藍領階級,但因產業不同而薪資落差極大,但如今卻出現逆轉。黑人勞工的「薪」情愈來愈好轉,白人勞工卻每況愈下。
哈佛大學研究員於2024年稍早公佈一份調查報告,內容提及黑人與白人之間勞工命運翻轉、收入差距已縮小的情況,主要是出自於經濟流動的變化。此趨勢發生在2005年到2019年之間。
在1992年出生、父母收入在全美25%以內的黑人與白人小孩相比,到27歲時(2019年),黑人的收入比白人少了9,521美元。
相較之下,一位1978年出生的黑人小孩,以2023年的美元換算,他在27歲時(2005年)與同層級的白人薪資落後12,994美元。
種族薪資差距趨近
由此顯示,就2019年與2005年相比,27歲的黑人與白人勞工階層的薪資差距已經縮小。
從伊利諾州的麥迪遜郡(Madison County),可以看見引發藍領黑人與白人薪水差距拉近的原因,在於兩個族羣勞工在工業衰落時期所受到的衝擊不同。
數十年來,此處是重工業重鎮,包括鋼鐵廠、煉油廠和玻璃工廠,帶動花崗岩城(Granite City)、阿爾頓(Alton)等城市的繁榮。然而,當工廠沒落、去工業化發生時,這些產業首當其衝,但批發、零售貿易、保健、專業服務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
許多白人勞工長年在工廠裡位居要職,視自身工作爲自我認同的核心,成爲一代傳一代、並且引以爲傲的職業,數十年來,這些白人藍領擁有工廠優渥的福利和薪資,面對產業轉移時,反而比較難以調適。
另一方面,黑人藍領工人向來薪資較低的工廠或是服務業任職,與傳統重工業的聯繫與依賴相對較少,反倒更容易適應新趨勢。
根據哈佛大學調查,1992年在麥迪遜郡出生、家境貧寒的白人小孩成年後薪資比1978年出生、相同家境的X世代還差,平均家庭年薪下滑11%至大約3萬美元。在此同時,1992年出生、同樣家境貧寒的黑人小孩,成年後薪資反而比X世代更好,平均家庭年薪增長21%至約2.3萬美元。
黑人藍領更適應新趨勢
從另一方面來看,黑人與白人兩個族羣的收入落差從2005年的1.5萬美元,到2019年已縮減至7,000美元。
麥迪遜郡人口約26.3萬人,白人約83%,黑人約10%。
與哈佛團隊合作研究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家德盧卡(Stefanie DeLuca)表示,鋼鐵廠和類似的工廠爲地方社會帶來強大經濟支柱,也是白人勞工倚靠的工作來源。
48歲的鮑威爾(Rob Powell)是一位第四代鋼鐵廠白人員工,他的父親、伯公、曾祖父都曾在鋼鐵廠工作。他說:「如果你在美國鋼鐵工作,每個人都尊敬你。這就像…你在那家大鋼鐵廠一定能賺錢。」
鮑威爾的父母早年在鋼鐵廠工作,讓他們能夠擁有良好的中產階級生活,但過去的榮景早已不在,隨着中國崛起的衝擊,鋼鐵廠歷經多次減產,鮑威爾也數次被裁員,在需求回溫時又被回聘,父執輩時期的鐵飯碗,不再是就業保證。
據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家卡恩(Lisa Kahn)等研究員2022年發表的報告,中國工業崛起,對黑人藍領而言有截然不同的影響,這族羣較少任職於製造業,但其他產業就業機會增加,反倒使他們受惠。
根據官方資料,麥迪遜郡從2001到2023年間的教育與醫療服務業職缺增加13%,休閒與旅館業職缺增加22%。運輸與倉儲業職缺躍升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