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灌區玉米豐收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寶強
“畝產1257.86公斤、畝產1301.90公斤、畝產1358.14公斤……”一組組豐收的數據,讓武威市民勤縣蘇武鎮蘇山村千畝玉米核心示範區現場充滿豐收的喜悅。近日,省農科院“作物控水抑鹽產能提升綜合技術模式”項目在示範區開展了玉米田間實收測產活動。
當聽到一塊示範田的產量達到畝產1358.14公斤時,現場觀摩農戶爲之一振,紛紛圍攏過來。“今年村裡全力支持和配合,與中國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合作建立了示範基地。從播種開始我就仔細觀察,有幾個模式效果確實不一樣,種植密度比往年增加了,但是前期苗整齊,中期稈壯實,後期不倒伏。玉米空稈少,穗子大小均勻,達到這個產量不稀奇。”面對衆人的疑惑,蘇山村黨支部書記馬尚福解釋了其中緣由。
河西走廊綠洲灌區土壤肥沃,光熱資源豐富,由於受水資源持續緊缺和作物用水效率低等影響,大面積玉米種植產量長期維持在畝產1000至1100公斤,制約了產業快速發展。如何在灌溉水量配給額度下降的情況下提升玉米產能潛力?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西北內陸乾旱區多水源配置與高水效農業關鍵技術和裝置”項目的支持下,省農科院“綠洲農業高效節水與水肥調控”學科團隊開展了密植羣體調控技術、玉米高水效栽培技術、耕層構建技術等研究,將種植密度由傳統的每畝6000株提升至8000株以上,並採用膜下滴灌寬膜窄行模式,優化調整水分養分管理方案,同時配套耐密抗旱高水效品種、導航精準播種、病蟲害統防和全程機械化操作等技術,集成提出了河西走廊玉米膜下滴灌密植化控高效栽培綜合技術模式。
“玉米產量還可以再提高,因爲石羊河流域的氣候、土壤條件非常有利於玉米高產創建,我們要在技術環節抓好關鍵細節。”省農科院學科團隊首席馬忠明研究員說,今年示範區的出苗率、成穗數還有欠缺,密植羣體效應沒有完全發揮,明年將在前期化控和施肥的時間節點需要再精確,中後期的水分養分管理要及時調整,病蟲害統防更要及時,玉米產量有望繼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