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水監測不完善 核安會坦言:沒監測碳-14、碘129能力

立委指出含氚核廢水含9种放射性物種,但核安會僅監測7種,要求納入完善監測,核會則坦言目前沒有監測碳-14及碘129能力。路透

日本福島核電廠含氚核廢水今年8月起排放入海,迄今已排放完畢3波含氚核廢水,核安會建置「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臺」公佈海域監測與一週擴散預警,但立委批評,該平臺不僅難用、資訊不完善,甚至含氚核廢水所含的9种放射性物種,還少監測碳-14跟碘129等2種,質疑核安會僅交差了事,要求納入完善監測;核安會則坦言,目前沒有監測碳-14跟碘129的能力。

核安會主委陳東陽今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報告113年度預算報告及詢答,立委鄭麗文指出,核安會建置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臺,過去執行經費共609萬9000元,112年度優化正式啓用後再增513萬元,總計1122萬9000元,但在該平臺查看核廢水相關資料還要連到核安會官網,若想進一步取得檢驗資訊,需另下載檔案,網頁設計非常難用。

此外,資訊平臺燈號顯示並無即時監測資訊,而是根據資訊模擬結果所做的一週模擬預測,讓漁民無法使用該預測系統決定是否出海;鄭麗文說,反觀日本在港口檢測每10分鐘就更新一次監測結果,臺灣不知道多久做一次,做出來的結果還能撐一週,質疑日本做得到、臺灣難道做不到嗎?

核安會解釋,日本爲了解出水口資料,有快速分析方法,因此能每10分鐘監測即時出出口劑量率;但含氚核廢水隨着海水稀釋及距離愈來愈遠,各國更新頻率不同,有一週也有一個月,要看風險情況,臺灣海水監測數據則是每週定期公佈,但監測取樣需透過跨部會合作,若要更密集監測還需努力。

鄭麗文再問,含氚核廢水所含的放射性物質共9種,但核安會卻僅監測7種,獨漏碳-14及碘129,要求納入完善監測。

陳東陽表示,核廢水經ALPS系統過濾後,僅氚及碳-14等2種無法被過濾,碳-14排到海中後,其濃度就低於日本安全標準的十分之一,而氚是稀釋後再排入海,因此主要觀察氚的量能,目前在金門馬祖、黑潮流域等都有進行檢測。

輻射中心表示,日本是事故國,放射性核種能量度高,但臺灣離日本海域2000公里,量測出的放射性物種濃度結果都小於最低可測值,「不管監測頻率多頻繁都測不到」;若要將碳-14及碘129則還需要建立這個能力,「目前沒有這個能力」,盼委員多支持經費讓核安會有能力建置監測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