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湄公河衰亡中 威脅數百萬人生計
湄公河曾棲息着富饒的魚蝦水產,如今數種魚類面臨瀕絕。(圖/路透)
文/陳韻涵輯
湄公河正緩慢的衰亡,地球暖化與中上游的水力發電大壩建設正緩慢摧毀全球最豐富的生態系之一,連帶威脅仰賴湄公河維生的數百萬人生計。
柬埔寨漁民梅伊深吸一口氣,潛入混濁的洞裡薩湖,這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連接湄公河支流的全球一大內陸漁場,曾棲息着富饒的魚蝦等水產。但當梅伊解開綁在水中4到5天的網子並浮出水面,他明白網子裡的魚不夠他賣。
湄公河流經的國家。(圖/取自網路)
洞裡薩湖曾支持着世代漁民的生計,當地人曾經歷魚兒多到主動跳上船的榮景。梅伊記得父親在漁船周邊綁上魚餌,隔天早上就能收穫豐盛的海鮮。
全球科學家過去17年追蹤湄公河的110種魚類樣本,結果發現洞裡薩湖等下游區域的魚只數量減少逾87%。當地人敬畏的大鮎魚是世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如今已面臨絕種險境,而俗稱「笑貓條紋」的盔平囊鮎曾爲沿岸國家的主食,如今也瀕臨滅絕。
湄公河的魚類數量銳減,主因是過度捕撈,但氣候變遷與上游興建水力發電大壩也是罪魁禍首,後者不僅改變湄公河及其支流的水量與走向,也讓曾被譽爲「湄公河跳動心臟」的洞裡薩湖「心如止水」。
洞裡薩湖被譽爲「心臟」是因爲6月到10月的季風降雨會使湄公河水位上漲、流速加快,雨水與河水傾注洞裡薩河,一併帶來洄游魚類。旱季情況相反,湖水的水會流向支流,淡水往南流向越南。
這種週期性變化賦予湄公河營養活力,並在流域行經的6國間遞送土壤、魚類和養分,支持肥沃的三角洲和脆弱的生態系。而今,種種跡象表明湄公河逐漸喪失活力並邁向衰亡。
對38歲的梅伊而言,捕魚攸關生存,他需要滿載的魚貨來養家並負擔3個孩子的學費。他抓着少量不到手掌大的魚說:「近幾年水位降低,漁獲愈來愈少。」梅伊之前會載遊客遊湖來補貼家用,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幾年沒有遊客,他只能盼望老天多賜點漁獲。他說,無論日子多麼艱辛,都要讓孩子完成學業並脫離靠天吃飯的湖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