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呂后處決前醒悟:當年樊噲向他下跪,真應趕緊將他扶起

讀《通鑑》,說《通鑑》,用《通鑑》,今天陶陶繼續爲大家帶來《資治通鑑》的講解。

公元前196年,漢大將韓信因爲謀反,被呂后捕獲於長樂宮的鐘室,最終慘遭殺害。很多人認爲韓信死於劉邦之手。但實際上,韓信的死和劉邦並無直接關係。因爲在當時,劉邦正忙於鎮壓河北的叛亂。

陳豨

在被殺前,韓信終於領悟到什麼,他恨恨地說:

也就是說,韓信一直到死都認爲,殺害他的並非劉邦,而是呂后。而在他死前最後的一刻,他或許領悟道:“惹誰,都不應該惹呂后。”

都說“飛鳥盡,良弓藏”。在很多人眼裡,韓信的死出自於漢高祖劉邦的猜忌。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但在從史料中看,劉邦雖然確實忌憚韓信,但在另一方面,他也確實愛惜韓信的才能,並不想殺害他。

相對於盟友性質的彭越、英布,韓信完全是劉邦一手提拔的嫡系大將。對於韓信的功勞,劉邦仍然充滿了感激和驕傲。因此當韓信意圖謀反,劉邦並不想殺掉他,而是決定用計將之生擒。

公元前201年,劉邦採納陳平“僞遊雲夢”之計,擒獲了韓信。而被五花大綁的韓信則高聲叫道:“天下已定,我固當烹!”而劉邦也急了,對着韓信喊道:“若毋聲!而反,明矣!”

簡單翻譯來就是韓信千萬別再叫了。再這樣說,你的謀反就明瞭。

劉邦之所以如此焦急地大喊,實際是想提醒韓信不要再胡言亂語。如果再說什麼狂悖的話,就算劉邦也救不了他。由此可見,劉邦確實想留韓信一條命。如果劉邦真想殺他,爲何不當場動手?

到了洛陽,劉邦迫不及待地發佈“大赦令”,免除了韓信的罪名。於是同時,韓信還被封爲淮陰侯,並將他養在了長安。面對羣衆,劉邦還多次誇讚韓信會打仗,要遠遠強於自己。

可以說,若無意外,劉邦可以將韓信養到死。因爲從種種跡象來看,劉邦並沒有爲難韓信。當時韓信多次稱病不朝,甚至“羞於絳灌爲伍”,劉邦對他甚至連懲罰都沒有,而是聽之任之。

劉邦不想殺韓信,但並不代表其他人不想。而呂后,似乎就將韓信視爲了眼中釘、肉中刺。那麼呂后爲何會恨上韓信呢?這就要從呂后與戚夫人爭寵說起了。

當時,呂后與戚夫人的奪嫡之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相比於人老珠黃的呂后,劉邦更傾向於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子以母貴,劉邦認爲呂后之子劉盈越看越討厭,越來越“不類己”。相反,他認爲戚夫人之子劉如意聰明伶俐,是繼承皇位的好胚子。因此,劉邦一直想找機會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

老謀深算的呂后明白,一旦兒子失去太子之位,母子倆都將死無葬身之地。於是她立即展開自救活動,開始營建太子勢力。當時,劉邦的老兄弟們大體還站在太子一邊,並不支持廢長立幼。

藉此機會,呂后開始接觸那些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重臣——比如漢初三傑。首先,呂后派自己的兄弟呂釋之半路截住張良,硬逼他爲太子勢力出謀劃策。張良雖然與世無爭,但也不想看到當年秦始皇“廢長立幼”的悲劇再現。於是出山做了呂后的謀士,並在後來爲他想出了“商山四皓”的奇謀。

而蕭何呢?他是劉邦的老兄弟,自然和周昌、曹參、周勃、灌嬰、夏侯嬰等人站在一起。因此,蕭何天然傾向於太子一邊。畢竟,劉盈是蕭何看着長大的孩子。

由此,漢初三傑,已經被呂后拉攏其二。剩下的,只有韓信了。雖然韓信已經沒有兵權了,但在軍界仍有莫大的號召力,畢竟漢初羣臣,大多數都給韓信打過下手。只要拉攏韓信,就不信劉邦不屈服。而根據《史記》和《資治通鑑》,出了這樣一件不同尋常的事。

一天,韓信偶爾經過樊家的門口。樊噲則不顧侯爺之尊,向同是侯爵的韓信下跪,並且還一口一個“大王”。他說:“大王乃肯臨臣!”也就是說,大王竟然能屈尊經過我家。

無論怎麼說,樊噲此舉都是相當驚人和反常的。畢竟韓信已經不再是楚王,哪能叫什麼“大王”。而在之前,沒聽說樊噲與韓信有什麼交情。因此在我看來,樊噲向韓信下跪,恐怕另有圖謀。

這是因爲樊噲不僅是劉邦的老鄉,同時還是呂后妹妹呂須的丈夫。可以說,樊噲是呂氏集團的一員。在陶陶看來,樊噲之所以屈尊稱韓信爲大王,實際是一種暗示:

但對於樊噲的拉攏,韓信卻不屑一顧地冷笑道:

也就是說,“我竟淪落到與樊噲爲伍的地步了。”於是他頭也不回,乘車離開了樊府,將尷尬的樊噲留在原地。韓信傲慢的行爲,不僅是在打樊噲的臉,實際也就是不給呂后面子。

作爲一個心狠手辣的女獨裁者,真可謂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既然韓信不站在呂后和太子一邊,那就是站在劉邦和戚夫人一邊,不殺不行。

因此劉邦出征後,呂后就以一個真假難辨的控告,定了韓信的謀反罪。而韓信呢?則傻乎乎地被蕭何與呂后騙進了長樂宮。如果韓信真要造反,豈會毫無防備?因此在我看來,韓信的所謂謀反,完全出於呂后和蕭何的捏造。

對於韓信的死,司馬光評價道:

因此在我看來,韓信的死並不是因爲劉邦的猜忌,而是出於呂后的忌憚。這是因爲劉邦相對寬大,而呂后則十分偏狹。如果當時韓信及時扶起樊噲,不和呂后翻臉,或許還能保住性命。但以韓信的性格來說,這確實不可能,他做不到“謙讓”和“不伐己功”。他臨死前還在嘴硬,仍在咒罵呂后的奸詐。性格決定命運,司馬光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