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3種“壞情緒”,都是他向你發出的求救信號
▲ 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爲星標 ★ ”
看到一個抑鬱症孩子的新聞,讓人既憤怒又心疼:
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一個女孩無助地對媽媽說,
“媽,我真的難受,我可能抑鬱了,你帶我去看看吧。”
但孩子的媽媽非但不安慰,反而大聲斥責:
“你裝什麼裝,
你年紀輕輕怎麼能抑鬱了。
我看你就是不想去上學!”
很多時候,孩子抑鬱,家長不理解,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
每當青春期孩子出現某種負面情緒,比如:抑鬱、悲傷、憤怒,家長總是急於抵制。
然而,這些情緒並非全然的消極,反而可能隱藏着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它們反映了孩子身心正經歷的挫折或創傷。
每一種負面情緒都可能蘊藏着積極的能量。
來回拉扯的抑鬱
幫你拉回受困的孩子
焦慮、抑鬱、悲傷……孩子的情緒如果持續性低迷,暗示着他正在經歷某種無力承受的負擔。
如果父母能夠及時給予孩子安慰與引導,孩子便能找到情緒宣泄的出口,在人生道路上,從容地發揮他的潛質。
邁克爾·菲爾普斯,是體育界最偉大的游泳選手之一。但誰能想到,他也被抑鬱折磨多年。
從小生活在一個離婚家庭,邁克爾體驗到最多的情感就是自責和自卑。
加上他從小患有多動症,注意力無法集中,常常坐立不安,給他的學業、社交都帶來了許多阻礙。
就這樣,一個在外人看來“無限榮耀於一身”的冠軍,內心卻住着一個沮喪、孤獨的抑鬱症患者。
幸運的是,他的父母並沒有像世俗所理解的那樣,覺得他矯情:明明集萬千榮耀於一身,你怎麼還能抑鬱呢?
而是給了他無盡的愛和支持:
傾聽並理解他的感受,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
積極幫他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
鼓勵他參加公開活動,分享自己的經歷,以此幫助更多受抑鬱症困擾的人。
就這樣,家人幫助菲爾普斯度過了最黑暗的時期,大大改善了他的精神狀況。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的抑鬱,說明他的心裡有一個“沒有被治癒的隱疾”一直跟着他,對於菲爾普斯而言,就是原生家庭的傷痛。
這個隱疾,遲早都會爆發。
如果父母能從危機中看到轉機, 在孩子的抑鬱中,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也就能解開孩子心頭的死結。
通過孩子,看清自己身上的某種執念,然後帶領孩子一起,走出家庭的困境。
一觸即發的暴脾氣
幫你看見孩子真正的渴望
家庭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在“操控型媽媽”的手下,當了二十多年乖乖女。
在媽媽眼裡,她懂事乖巧,學習成績很好,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在家人看不見的地方呢,她喝酒、瘋玩、晝夜顛倒。
直到被媽媽發現的那一天,齊明月和媽媽徹底撕破臉,她聲嘶力竭地控訴媽媽:
“你不讓我乾的事情,偷偷地在背後我都幹了!”
“我一定要去外面看看世界,我一定要去摔跟頭,我要看看我自己能成什麼樣子,我不會再聽你的話了!”
孩子一觸即發的憤怒,其實是一種對“願望受阻撓”的強烈抗爭。
作家雷布斯說過:
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
如果你覺得孩子在某些事情上,總因爲你小小的一句話,就暴跳如雷。
最大的原因是,你在這件事情,壓制他太久了。 而你無心說出的那句話,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青春期正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時期,需要父母更多的放權和尊重。
當你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權,並尊重孩子最後的選擇時,孩子的壞脾氣也就得到了有效的疏通。
反反覆覆的拖延
把恐懼的真相帶到你面前
有句話說:“我做一件事情,不是因爲我真的想做這件事,而是因爲我想逃避,另外一件我不想做的事”,道出了孩子拖延的本質。
熱門電影《心靈捕手》主人公威爾是一個數學天才,但他卻是一個典型的拖延症患者。
當數學教授蘭博試圖爲他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時,威爾卻表現出牴觸。
他不願意面對自己可能無法達到的期望,因此選擇逃避責任,不去努力爭取更好的未來。
他拖延是因爲他害怕失敗,害怕自己的不完美。
很多孩子在學習上拖拖拉拉,其實也是這個心理。
拖延的背後,隱藏的是恐懼。
孩子在恐懼什麼呢?
他也許覺得學習太難、太累了。
他害怕自己應付不了,不想一次次體驗挫敗感和失落感。
他覺得學習太可怕了。
一旦自己表現不佳,他害怕父母失望,害怕迎接父母狂風暴雨般的批評和指責。
只要再拖一會,再拖一會,就可以晚一些,再晚一些體驗這些“糟糕的經歷”。
拖延,其實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盾牌。
父母不妨先接受孩子的拖延,然後幫助孩子,找到他拖延的根源到底在哪裡?
恐懼的背後擔心的又是什麼?
從而看見自己的養育方式,在孩子身上的投影。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中說:
“孩子的情緒就像流動的水,源頭是他的內心。 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麼繞過障礙,改變流動方向,要麼只好迴流到源頭。”
那些被憋回去的壞情緒,會回到孩子身上,一次次攻擊孩子,把孩子推入更可怕的“情緒深淵”。
在處理孩子壞情緒時,父母不妨這麼做:
1. 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先傾聽孩子的壞情緒,給予同理心。
你可以告訴孩子:“你現在感受不好,是很正常的,媽媽很理解你。”
2. 幫助孩子分析情緒背後的原因
父母可以站在更高的維度,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
比如,你可以說:“你剛纔發脾氣是很正常的,因爲媽媽那樣說,並沒有考慮你的感受。”
讓孩子覺察到壞情緒的來源,到底是什麼。
3. 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你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尋找解決辦法。並告訴他:只要你有需要,媽媽一直都在身邊。任何事情,我們一起面對。
不管此刻你的孩子有多麼糟糕的感覺,都不要抗拒它們。
讓孩子明白: 任何一種壞情緒,都是他正常情緒的表達。
不妨迎接它們、覺察它們,接納它們,從而去過一種更加智慧而從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