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正因爲管太多!學學法國媽媽“去中心”育兒法

和鄰居小欣帶娃去公園玩,剛下過雨的路面上有很多處水坑。小欣的兒子歡歡是個精力十足的3歲寶寶,看到水坑頭也不回的就衝了過去,小欣在他背後徒勞的喊着:“停,別去!”但小傢伙還是義無反顧的跳進了水坑,之前還不忘帶着得意的表情回看我們一眼。

小欣徹底崩潰,大叫着跑去把娃“撈”了起來,然後一邊擦鞋一邊細數,自從孩子進入叛逆期,越管越不聽話。最可氣的是,在家裡的法國婆婆不僅不幫着她教訓孩子,還不鹹不淡的丟一句:“你該把他的生活還給他!”

我記起大概六七年前,一本叫做《法國媽媽育兒經》的育兒書火遍朋友圈。一位閨蜜把書推薦給我的時候說:“這大概就法國女人永遠都不會失去自我的秘密。”或許,這本書恰恰是閨蜜婆婆育兒觀點的最好註腳。

爲什麼管的越多,孩子難管?

作者用了三四章的篇幅去解釋,法國孩子之所以更懂事兒,恰恰是因爲法國媽媽並沒有特別去“管”他們。而隨着寶寶來到叛逆期,我們隨時隨地的“管教”纔是激起他們對抗欲的“罪魁禍首”。

首先,過度關注在暗示孩子:你不行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媽媽,因爲全職在家照顧寶寶,很容易就將孩子的表現和個人成功聯繫在一起。有一次帶Tim去戲劇課,課上有位寶寶比較靦腆,到了介紹自己的環節,老師邀請了幾次,他都不願意站到中心。那位媽媽在門外看的非常着急,趕緊進門去把寶寶推到了中心,讓他做自我介紹。

其實這種嚴重的“越位”行爲,本身就是孩子唯唯諾諾的誘因,因爲過度的干涉實際上就是在暗示:你不行,必須要我幫忙。

其次,過度關注傳達出不信任

文章開頭,鄰居小欣的兒子還沒有跳進水坑,小欣就已經在喊“停住”了,言下之意:“我知道你肯定不會像我們約定的那樣躲開水坑的。”對於正處於自我意識覺醒期的孩子而言,這無異於一種挑釁,你不讓我跳,我偏要跳給你看。

最後,父母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

除了越位和全方位灌輸孩子以外,我們還容易陷入因爲焦慮,而在孩子身邊“瘋狂輸出”的誤區。比如我一位閨蜜,她總覺得自己家女兒社交能力差,恨不得在每一個需要和別的小朋友交流的場合去指導女兒,也經常當着孩子的面對我們說女兒社交差。無形之中,她將自己對女兒社交的擔憂,傳遞給了孩子,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越是指導,女兒越是緊張,最後乾脆不再願意主動跟別的小朋友交流。

試試法國媽媽“去中心”育兒法

跟鄰居小欣媽媽一起帶娃時,她總是在“吐槽”自己的法國婆婆。比如別人婆婆都幫忙帶孩子,她卻在小欣坐月子時候去環球旅行。比如住在兒子家裡,自己的房間還要鎖門等等。作爲“吃瓜羣衆”,時間長了竟然開始羨慕小欣的婆婆了,而法國婆婆媽媽保持自我,還能教育出懂事兒孩子的方法就藏在這本書中,一言以蔽之“不以孩子爲中心”。

1、媽媽纔是老闆

作爲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被各種育兒信息包圍,潛移默化中就會有一種錯覺, 彷彿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所以相當一部分媽媽過得小心翼翼,把孩子當做生活的重心,卻深陷焦慮:自己脾氣越來越壞,寶寶越來越不聽話。

然而在這本書的美國作者眼中,法國媽媽卻很擅長在孩子面前一遍遍重申自己的權威,有很多事情壓根沒商量。這就相當於給孩子劃定了言行的界限,同樣地,媽媽也能更好地控制情緒,給他們應有的自由。

2、讓孩子學會“等待”

有次我們幾個閨蜜正在下午茶聊天,孩子們在一邊的兒童樂園區域玩耍。閨蜜晨子的女兒在圍欄那邊喊:“媽媽!媽媽!”閨蜜幾乎是跳起來就衝了過去,回來後纔跟我們解釋,不過是一個玩具掉外面了需要撿。這也就是爲啥,當媽後我們想要有個像樣的聚會都難。

法國孩子卻必須學會等待,比如像上面那種局面,如果是一位法國媽媽,就會對自己家孩子說:“等一下,我正在聊天。”讓孩子們學會適度等待,是爲了教會他們尊重成年人。我們總是再講尊重孩子,要給他們成長的空間,但如果自己的生活空間都不斷被破壞,有怎麼能心平氣和地面對孩子呢?

3讓孩子過自己的生活

正如鄰居的法國婆婆所說,法國父母給孩子劃定界限,並且尊重他們,最終的目的還是爲了讓孩子能過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品位和愛好,也有對世界的獨特體驗。比如跳水坑這件事兒,完全是人身自由,只是他需要自己穿着溼掉的鞋子回家,並且把鞋處理乾淨。

如果在這些小事兒上可以放開手,孩子就會變得更獨立,內心的能量用在做事情上,而不是跟父母對抗。

成長的動力是信任

娃的幼兒園離家很近,只需要穿過小區就到了。有一次他對我說:“媽媽,我長大了,可不可以自己去幼兒園?”我和先生糾結了很久,決定同意後,悄悄跟在他後面。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孩子確實已經有這個能力,問題出在現實上,答應他是爲了傳遞我們對他的信任。那天早晨出門時,他表現得活像去開董事會的公司董事長。

其實不以孩子爲中心,並不是教大家做自私的父母,而是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尤其在那些他們能控制好自己,可以自己處理的事情上更是如此。因爲無論外界如何約束或教養,孩子成長的動力是來自內心的力量,爸爸媽媽的信任感正是驅動孩子成長的要素。

凌晨媽媽來叨叨: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傳統。但全世界的孩子,幾乎都有一樣的成長模式。法國媽媽的帶娃方式,帶給我們育兒中對“自由、獨立和平等”的深刻思考,或許真的是一條媽媽放手,寶寶開心的“陽關大道”。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