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多空論戰 船公司仙拚仙

2023年海運業三大挑戰、兩大利多期待

貨櫃海運業今年面臨三大挑戰,全球貿易疲弱、運價崩跌、新船激增,市場多空論戰,船公司仙拚仙。部分國際機構、航運大老示警,端視船公司控艙能力,減緩運力過剩衝擊,並期待俄烏戰爭早點結束,重啓重建需求,否則運價戰繼續打下去,美西、歐洲等航線盈虧線難守,小型船恐出現虧損。

另有部分航商、貨代認爲不用太悲觀,臺驊董座顏益財表示,首季運價下跌,受大陸疫情反彈影響大,缺工干擾工廠生產,不排除超跌,但以目前歐美線運價來看,2萬TEU以上大船還有獲利;估計第二季運價有機會反彈,大陸解封后、俄烏戰後需求可期。全球三大聯盟、九大航商市佔率近85%,會採取適當行動穩住市場,他預估長榮、陽明今年還是會賺錢。

運價牽動股價,貨櫃三雄近期股價陷入量縮觀望的盤整走勢,法人估,萬海股價若能守住73.2元,技術面仍有利多方;陽明近日外資連續四日站賣方,KD指標在低檔,若能帶量站回64.5元之上,多方可重掌優勢;長榮已站上5日線,若能守住季線152.12元,多方仍有機會。

運價戰從2022年第四季打到2023年,從2022年初歷史高點計算,上海航交所運價指數(SCFI)下跌逾79%,美西線、歐洲線超跌,分別跌逾82%、86%,回測這波航運榮景的起漲點,拖累2023年歐洲線長約談判陷僵局。

隨油價、工資等上漲,墊高營運成本,業界透露,美西線、歐洲線運價已來到部分船公司盈虧線附近,許多小船或小公司開始退出,掀起撤船潮。

航運業普遍認爲,俄烏戰爭是最大變數,如果戰爭早點結束,有助減緩通膨衝擊,歐洲購買力逐漸恢復,加上全球能源危機緩解,改善通膨衝擊,接下來戰後重建需求帶動海運,貨櫃航運與散裝航運都可望受惠。

陽明海運前董座謝志堅預測2023年海運市場,提出四種可能情境:第一季淡季更淡,大陸疫情反彈,春運提早從1月7日開始,拉長到2月15日,提早返鄉、延後開工,工廠出貨少;4、5月大陸工廠開始出貨,第二季海運慢慢變好。

第三季進入傳統旺季,視歐美庫存消化進度,可能不會比疫前2019年同期好,但會是2023年全年高峰;進入第四季主要看歐美CPI降幅,購買力持續恢復。

不過,多位航運業者強調,歐美經濟面好轉,不代表貨櫃船公司業績也會好轉,海運業最大問題,是2023、2024年預估船噸增幅比貨噸增幅大許多,船公司會不會賺錢要看整體控艙能力。

從2000年起每年新造船量做比較,據Alphalner估算,增加最多的是2024年新增約280萬TEU,其次是2023年新增約240萬TEU(20呎櫃),排名第三多的是2015年,2025年將是第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