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解析臺獨國際化與兩岸融合的拉鋸戰(鄧中堅)

本文作者認爲,當前兩岸關係的前世今生和未來,始終都與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臺獨國際化與兩岸融合的拉鋸戰正出現由剝而復的發展契機。(圖/達志影像)

當前兩岸關係的前世今生和未來從來都與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在臺灣迴歸中華民國之前的50年,日本在東亞地區耀武揚威,趾高氣揚,更在臺灣軟硬兼施進行「皇民化」的工作。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美國成爲亞太地區的唯一霸主,其勢力已經依照計劃開始水銀瀉地式滲透進臺灣,在1950年代之後更名正言順地揮舞軟硬權力,將臺灣整合進入西方國家集團,成爲圍堵蘇聯集團的一員。

在這樣的國際權力結構的影響下,日本與美國先後對臺灣政治、經濟、社會以及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因之,我們可以瞭解,臺獨組織早期是在日本開始,之後隨着「臺灣地位未定論」的發酵逐漸轉移陣地到美國。

隨着中國的興起,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方面的實力不斷的擴充,影響到美國的霸權,這使得美國政府要利用臺灣作爲牽制中國棋子,這就反映在川普總統之後,美國不斷的強化對臺的軍售,並派遣軍事人員明目張膽地協助訓練。而同一時期,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執政,不論是蔡英文或是賴清德對美國是拳拳服膺。又由於故日本安倍晉三首相對臺灣之友好,使得民進黨政府更是緊抱着日本的大腿,將國家民族的大業置之腦後。

另一方面,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文化宗教宗族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臺灣各地的廟宇供奉的神明和崇拜的英雄豪傑皆來自中國大陸,在掃墓時墓碑都有中國大陸故鄉的堂號。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賴清德等卻以修教科書、打壓中華文化傳統之方式,全面推進「去中化」的政治運動,妄圖切斷臺灣和中國大陸的文化聯繫。儘管如此,這種文化層面的聯繫仍遭受到國民黨和社會有識之士想方設法的糾正臺獨份子的扭曲。在追求民族大義的歷史使命下,融合的目的就是使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文化聯繫進行重建,以此爲基礎強化政治、經濟、社會等面向的聯繫。

儘管有艱難的挑戰,我們要了解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權力結構正漸次發生變化,且趨勢是有利於中華民族正面的發展。我們解讀晚近臺灣地區民意調查出現大多數臺灣民衆認爲:兩岸有必要繼續維持溝通管道;兩岸經貿關係持續,甚至期盼加強;兩岸需要維持溝通管道者;美國不會出兵幫臺灣打仗;不願意讓自己或家人上戰場;兩岸關係維持現狀。上述民意的取向是有利於融合,且會抑制臺獨國際化發展。

總之,臺獨國際化與兩岸融合的拉鋸戰正出現由剝而復的發展契機。(作者爲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臺灣金門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