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 難成氣候(張晰)
中駐加拿大使館:加方炒作「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完全是政治自嗨。圖爲今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北美領導人峰會接待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右)和墨西哥總統歐布拉多。(摘自美國總統拜登推特)
圍繞2022年在北京舉辦的冬季奧運會,中美兩個大國之間近期一直在打口水仗。中國堅持政治不應干預體育,美國宣稱對中國的人權狀況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視若無睹,必須藉冬奧會發聲。
12月6日白宮發言人宣佈基於中國「嚴重的踐踏人權行爲和在新疆的暴行」,美國對北京冬奧會將進行外交抵制。幾天後,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也宣佈跟隨美國,加入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的行列。
而中國的立場得到國際奧委會和一些國家的支持。早前俄國總統普丁宣佈將出席北京冬奧會。聯合國秘書長日前也宣佈將出席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法國總統馬克宏近日表示,反對將奧運會政治化,法國不會抵制北京冬奧會。
中美之間的政治交鋒帶給世界一道兩難的選題,交鋒的激烈程度本週達到高峰。抵制還是不抵制北京冬奧的議題在未來的一個多月還會持續發酵,在世界政壇上掀起陣陣漣漪。
美國這次抵制北京奧運會與其1980年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有所不同。對莫斯科奧運會的抵制可以說是全面抵制(full boycott),而這次對北京冬奧會的抵制,美國人使用了一個新名詞叫外交抵制 (diplomatic boycott)。1980年的抵制是美國壓根未派奧運代表團,既不派政府官員也不允許運動員出席。而這次的外交抵制屬於部分抵制,不派外交代表或政府官員出席,但卻允許運動員正常參加比賽。
既然所有參與外交抵制的國家都允許其運動員參加冬奧會,所以外交抵制並不能阻止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果。正如法國總統馬克宏所說,外交抵制沒有意義,收效甚微,要真想抵制就乾脆採取全面抵制,不要派出運動員。
美國這次帶頭對北京冬奧會進行抵制,期待衆多國家追隨其後,期望能發生「多米諾骨牌」的效應。不過情勢並沒有朝着美國期望的方向發展。
截至目前只有「五眼聯盟」中的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追隨美國亦步亦趨,宣佈對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作爲五眼聯盟中成員的紐西蘭雖然宣佈不會派部長級政府官員出席北京冬奧會,但理由和美國不同,官員不出席是出於疫情的原因,而不屬於外交抵制。
而且美國的傳統盟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都沒有加入外交抵制的隊伍。這些國家要麼是明確表態不會抵制,要麼是說將根據本國的國家利益做出決定,要麼是說等待和其他國家加以協調。美國對這些盟友的表態一定大失所望。
如果最終美國不能再說服多一些國家來參與抵制北京冬奧的話,美國發起的這場外交抵制就只能不了了之,根本不能稱之爲真正意義上的「抵制」。因爲boycott所表達的概念,是要大量的羣體參與才能算作真正的抵制。比如1980年美國號召對莫斯科奧運會的抵制,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響應,那纔是真正的抵制。
沒有全面抵制的膽量和底氣,同時明知外交抵制的影響微乎其微,美國爲什麼還要拉攏盟國對北京搞外交抵制呢?原因之一恐怕是美國國內政治的操控,藉此轉移拜登政府國內民主、共和兩黨惡鬥所受的壓力。外交抵制的另一個目的就是佔據道德制高點和輿論制高點,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機會給中國「上眼藥」,噁心中國,打壓中國。
體育和政治本不是一家,本不該將體育政治化,抵制奧運會是明顯的政治干預體育。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外交抵制是將體育作爲一種政治工具加以利用。
同時外交抵制也是虛僞至極之舉。試想本國政府因爲政治正確的人權問題在外交和政府層面上對中國進行了抵制,該國參加冬奧會的運動員該做何想呢?他們是不是也要對奧運會進行抵制呢?參加奧運爭奪獎牌是不是有違道德底線呢?是不是會產生某種罪惡感呢?政府的外交抵制對該國參賽的運動員來說簡直就是一種道德壓力。
抵制和不派高級官員出席還是有區別的;只做不說和公開宣佈是有區別的;以人權爲理由的抵制和以疫情爲藉口不來也是有區別的。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美國爲首的抵制北京冬奧的呼聲是雷聲大雨點小,很難成氣候。國際社會對抵制的號召響應者寥寥無幾。各國有各自的考量。估計大部分國家會採取中立的立場,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抵制,對美、中兩邊都不得罪。
當前新冠病毒的疫情仍在世界各地肆虐,中國政府本就沒有邀請過多的各國官員。而許多國家的政府官員本來就沒有打算去中國出席冬奧運,不出席也談不上是取消行程,更扯不上是外交抵制。拿疫情作爲不去北京的擋箭牌,紐西蘭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管有沒有美國的外交抵制,不管有多少國家加入外交抵制的行列,北京冬奧會都在那兒,都會照辦,而且一定會辦得精彩絕倫。
(作者爲加拿大多倫多聖力嘉學院兼職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