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如何看待新疆兩會首次對外開放旁聽與報導?(劉性仁)

日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佈會,自治區兩會首次邀請外賓旁聽、境外媒體報導,意義重大。圖爲兩會資料照片。 (摘自中新社)

外界一直關注新疆的人權及發展情況,主要的原因在於它的不透明與對它的不瞭解,日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佈會,自治區兩會首次邀請外賓旁聽、境外媒體報導。此舉意義十分重大,這表示中國大陸願意開放讓世界更瞭解中國情況,特別是在外界感興趣的地方,說好新疆故事。

首先,外界對於中國大陸各項制度的設計及特色並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自治區等設計上,因此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言人麥麗燕·司馬義、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張旭分別介紹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自治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職情況。這充分展現中國大陸並沒有不讓外界瞭解,而且希望能夠正確精準的理解,因爲只有開放,纔有充分的瞭解,有了解纔不會誤導、誤傳與誤判,中國大陸有太多值得外界客觀瞭解認識的地方,無論是五個民族自治區,甚至是大東北,大陸當局顯然期盼外界能夠更加親身的體驗與認識。

其次,開放上海合作組織有關成員國、觀察國、對話夥伴國駐華使館官員,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學院等國際組織代表旁聽。或許在語言能力的掌握及意思上的理解有些問題,但總體上傳達意義基本上是沒多大問題的。

再者,從大陸開放外媒參與來看,面向海內外講好中國故事和新疆故事,是大陸當局的主要政策;此舉也可看出大陸當局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友好交往的意願,同時新疆地區也深化與海外華人華僑的交流,邀請海外僑胞列席政協重要會議。大陸當局的制度安排加上當局的意願,能否讓外界有所感受?關鍵還是在於意識形態的選擇。

從此角度來看當代中美關係發展,如果能夠合作,共同承擔世界責任,共控國際與區域風險,不只對雙方都省心省力,多一個來幫忙,事情總是比較平順,且投入的成本也更爲經濟,但卻達到同樣的效果。

中共的治疆方針與政策需要投入時間研究,但親身體驗的感受或許更爲真實,新疆棉事件重點在於這是賺錢的機會而非是處罰所付出無收入的勞動,但我們享受好用的棉製品同時,也勿忘這些辛苦採棉製成的幕後英雄。

新疆要穩定。中國要穩定,因爲不穩會動亂,會實質影響到周邊國家的安全與穩定;新疆要發展要繁榮就必須要有好的規劃與政策,以問題爲導向,反映當地民衆的需要,新疆雖離臺灣遠且大到讓外界陌生,民族的特性需要外界傾聽尊重與理解。

當然大陸當局決定開放旁聽報導新疆兩會,主要還是澄清西方的污衊抹黑及對涉疆制裁,針對性地批駁不實輿論、負面輿論、有害言論,展現新疆開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氣象,也符合大陸當局四個自信。重點更擺放在敏感的宗教問題上,大陸當局致力於宗教中國化方向,支持宗教界委員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發展、健康文明的內容,促進宗教和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相融合、並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些也都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之,臺灣方面應當正面看待新疆對外開放旁聽及報導的態度,臺灣仍舊要處理好兩岸關係,思考爲何當邀請香港大公文匯、南華早報、鳳凰衛視、澳門日報等10家港澳媒體,共88名中外記者參加發佈會,唯獨缺席臺灣媒體,恐怕必須思考,若有類似情況,臺媒也不應缺席。開放後的新疆點燃中外記者熱情,大陸當局日後更應採取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外界,特別是西方對中國大陸有意見或有偏頗的媒體,只有開放纔有理解,只有開放纔有真相,新疆的開放和穩定及新疆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纔是最重要的。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