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海對峙下的兩岸經貿關係(張忠本)
臺灣近三十年來出口依賴度(出口/GDP)一直都在60%以上;目前最大出口市場中國佔臺灣出口42.5%。縱使推動「新南向」及「臺商迴流」也無從改變臺商對大陸的倚重。(圖/達志影像)
一、兩岸經貿關係:
臺灣市場小,資源缺,能維持今天的經濟規模就是「出口導向」的產業策略。臺灣近三十年來出口依賴度(出口/GDP)一直都在60%以上;目前最大出口市場中國佔臺灣出口42.5%。縱使推動「新南向」及「臺商迴流」也無從改變臺商對大陸的倚重。
臺商對大陸出口,很大部分是臺灣接單,大陸製造,佔臺灣外銷訂單的一半,臺商如此西進政策是(一)爲「降低生產成本」;(二)爲「進攻中國市場」;(三)爲「擴大產業規模」。因爲中國已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及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最多中產階級人口的國家。
兩岸貿易往來的結果是臺灣大幅順差,自2006年至2020年累計,臺灣出超10474億美元(平均每年約700億美元),超過臺灣每年總貿易出超額平均370億美元,這是臺灣外匯存底自2006年2661億美元增至2020年5299億美元之關鍵。
二、兩岸經濟對比:
四十年前大陸開放之初,中國是個一窮二白的社會,但如今中國人民平均生活水平雖不及臺灣,但是總體經濟已凌駕在臺灣之上。如1999年大陸12億人口GDP 3879億美元僅是臺灣GDP 1700億美元之2.3倍;但2016年大陸GDP已是臺灣的21.1倍。目前大陸每年經濟成長6%~7%,比臺灣一年GDP總值還多;又如廣東在1990年GDP僅188億美元,只是臺灣的1/10。但2007年廣東省已首度超越臺灣,2016年臺灣GDP僅及廣東的42%。目前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及上海、北京、天津GDP均已超過臺灣。
辜汪會談時臺灣外匯存底900億美元,大陸僅400億美元;而今大陸外匯存底已增至3.2兆美元,臺灣才5299億美元。
兩岸經貿地位如此懸殊,臺灣在國際社會處境更加艱難。
三、臺灣經濟孤立:
尤其中國主導成立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完成簽約生效。計有東協10國,及中、日、韓、紐、澳及印度共16國35億人口(世界一半),及GDP 23兆美元(佔世界1/3)。在整合區域內夥伴國家相互減免進口關稅;區域外非會員國如臺灣則要多負擔約10%以上的關稅。影響最大的是臺灣面板、石化、鋼鐵、工具機、紡織品外銷RCEP各國。
2003年WTO在墨西哥杜哈會議失敗後,各國都重返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
至2014年全球已簽署FTA計有500個。至2014年底各國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之間的貿易額佔本國總貿易額之比重(覆蓋率):韓國 62.2%、新加坡76.42%、日本18.6%。後續談判中之FTA簽訂協定後,各國覆蓋率:新加坡將達87.3%、韓國83.39%、日本71.24%。目前臺灣已簽訂FTA(含中南美五小國及中國之早收清單)覆蓋率僅9.68%。
兩岸經貿協議,即《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及其下之《投資保障協議》、《服務貿易協議》、《貨物貿易協議》與《爭端解決協議》等。從ECFA到立法院審議《服務貿易協議》遭到民進黨、臺聯嚴重的杯葛。太陽花運動阻止了「服貿」協議通過,也影響中止了「貨貿」等協議之進行。
2013年6月兩岸ECFA簽署後,臺灣就陸續和紐西蘭及新加坡談妥了自由貿易協議草案。只待兩岸完成「貨貿」協議,臺灣就有機會和更多國家洽籤FTA。但遺憾的是太陽花運動中止了臺灣對外簽署經貿協定的機會。
在中國堅定反對「一中一臺」、「兩國論」狀況下,沒有ECFA,臺灣不可能與任何非邦交國簽定「FTA」。臺灣也無緣進入CPTPP更何況RCEP。兩岸ECFA合約期限已至,但大陸並未終止ECFA,臺灣仍有機會重啓後續之協議。
四、中國經貿實力:
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平均經濟成長9%。中國已發展成爲(1)世界最大的加工製造基地;(2)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3)2010年成爲世界最大出口國;(4)201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爲最大貿易國;(5)依購買平價指數(PPP)計算2014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目前中國使用世界八成鋼鐵;40%的天然氣;70%的大豆;80%的銅和黃金。
中國也生產了世界三成汽車;41%的船舶;50%的冰箱;60%的彩色電視機;80%的冷氣及電腦(大多是臺商接單,大陸製造)。
中國擁有世界70%的高鐵;世界最長、最高、最難的橋樑;世界最龐大的高速公路系統7萬英里約是美國的1.5倍;世界最快的電腦。中國擁有世界最多人工智慧研究及專利申請;世界四分之一的科學家、技術人員、工程師及數學家(STEM)。
中國科技實力雖仍落後歐美,但是在無線通訊技術,如電子網站、安全監控鏡頭、移動通訊基地站、網路支付、量子通訊衛星及世界最大望遠鏡等已具世界領先地位。
五、中美貿易爭霸:
兩岸經濟密不可分,實力又如此懸殊,如何奢談「抗中保臺」?即使要「倚美抗中」也要認知到中美經濟實力對比已今非昔比;如GDP在1980年中國僅及美國7%,到2020年已拉近到71%; 1980年中國出口僅及美國8%,目前中國是美國的1.8倍;外匯存底1980年中國僅及美國18%,現在中國是美國的7.2倍。這就是美國啓動中美貿易戰的原因。
美國哈佛教授艾利森分析過去600年,世界新大國崛起16個案例產生爭霸抗爭。最近的是「美蘇冷戰」及「美國匯率政策打壓日本」。現在中國與美國抗衡也不例外,美國要阻止中國強大。尤其中國軍力也是世界第二大強國。
六、中美貿易戰:
1.美國來自中國進口降低,但來自東南亞及中南美洲進口增加,美國製造及就業機會並未增加。
2.提高進口關稅,造成美國物價上升。
3.全球化大倒退,影響全球投資成長減緩。
4.美國要制裁「華爲」等70餘家中國科技公司,但中國有世界最多的科技人才,特別是年輕ㄧ輩。過去阻擋不了中國飛彈、核武的發展,未來也未必能阻止中國科技的自主發展。
5.美國有族羣歧視、貧富不均、意識形態對立、勞工缺乏、國債問題、財政困境、公共建設不足等疑難雜症。
中國40年和平崛起沒有打仗,加上14億的人口紅利及改革開放,纔有今天的強勢。除非中國內部分裂或金融財政失控,美國恐難有勝算。
(作者爲退休金融業主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