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慎讀英日同盟的黑歷史(沈迺訓)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英國首相蘇納克今天正式簽署「相互准入協定」。(圖/美聯社)
英、日兩國簽署允許相互部署武裝部隊的《相互准入協定》,讓英軍出現在日本成爲可能。不祥的預示是,上一次有英軍出現在東京街頭,是77年前二戰日本敗戰投降後,一支包括英、澳、印、紐在內的大英國協佔領軍以盟軍名義駐軍日本。
如同外交辭令往往以反意代表真實立場,兩國此舉就算是強調「不針對任何國家」,但沒有人會懷疑協議是朝向針對中國而去,因此也有對此事樂觀論者評價,這是英日新同盟的成形,意在警告中國,不要對臺灣輕舉妄動。
但就如同美國前總統川普曾經的「MOU無用論」,川普曾向中國前總理劉鶴說:「我不喜歡備忘錄,這根本沒意義,你們最好直接籤文件」。英日的《准入協定》不脫是一種表態大於實質的政治MOU,否則兩國大可再續英日同盟的百年曆史前緣,以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的軍事同盟方式互相捆綁協防義務,用英日同盟2.0表達對「抗中保臺」的決心。
翻開一個世紀多前的英日同盟歷史,不啻是赤裸裸的現實主義國際政治權力平衡操作體現,英、日兩國分處歐亞大陸兩側邊緣的強國,以阻止歐亞大陸上出現超強霸權的共同利益作爲結合。正所謂大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美國在國際上長年扮演的「離岸平衡手」角色,英、日兩國早在上世紀初就已做得樂此不彼,如今只是對抗的對象從德國、蘇聯變成中國。
諷刺的是,當年英、日兩大帝國主義國家爲了對抗德國、蘇聯組起強強聯手,一副說好分管歐、亞兩地的姿態。如今卻是江河日下,成爲當今美國主導的資本霸權新型態帝國主義的扈從附庸配角,被迫在「抗中保臺」一事上表表態、選邊站,豈不教人唏噓?
有一重要的歷史殷鑑透露了此次英日合作的終局。當年英日同盟被美國設計以四國同盟替代,好讓美國打破英、日共管東亞局面,以「門戶開放」之姿參與東亞地區的政治利益分配。不久後,日本在二戰中接連攻擊英國屬地馬來半島與澳洲,彼時的大英帝國竟無能爲力救援遠在天邊的屬地澳洲。
倘若大英帝國都無力派兵救澳,要求相對國力僅剩當時不到百分之一的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循《准入協定》駐軍日本,進而聯想兩國將聯手美國共同保臺,不免太過樂觀。因此,《准入協定》除了是配合美國需求的政治動作,再一點則是兩國爲了迴應中國近年在阿根廷福克蘭羣島主權的態度作爲,以及中國在南太平洋與索羅門羣島簽署安全協議內容疑似涉及駐軍的反擊。其餘的,勿再多做不切實際的聯想方纔務實。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