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不再公佈錄取數據,是給中產家庭減輕壓力還是反向增負?

隨着大量申請人涌入,美本競爭加劇,審查也愈發嚴格,錄取率極速下滑,拿offer成了一門玄學。每年各學校的最新申請數據成了一種線索,不少學生和家庭希望能借此瞭解規則和錄取偏好。然而今年早申,哈佛大學打破多年來傳統慣例,決定不在發佈錄取通知的當天公佈新生數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信號:EduKnow

300多年前考入哈佛大學,只需三個簡單步驟:用拉丁文閱讀維吉爾和西塞羅的原著,展示希臘語的閱讀知識,然後你就被錄取了。

300多年後考入哈佛大學的機率不足4%,相當於來自全球的96%的優秀候選人會被拒之門外,但這並不是因爲他們不會拉丁文或是希臘語,而是因爲申請過程和規則變得更加複雜。

如今就算你手握完美的GPA、SAT1500分以上,會好幾種語言,還有眼花繚亂的社團活動、科研項目以及領導力和社會服務經歷等,哈佛的大門還是有可能不爲你敞開。

圖源pixabay

實際上,不僅僅哈佛,美國其他頂尖大學同樣是這幅冷麪孔。

隨着大量申請人涌入,美本競爭加劇,審查也愈發嚴格,錄取率極速下滑,拿offer成了一門玄學。

每年各學校的最新申請數據成了一種線索,不少學生和家庭希望能借此瞭解規則和錄取偏好。

然而今年早申,哈佛大學打破多年來傳統慣例,決定不在發佈錄取通知的當天公佈新生數據,一時掀起千層浪。

去搜集美國前30大學的早申數據時,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院校都已拒絕披露整體錄取狀況,只不過他們沒有像哈佛那樣擺在明面上說而已。

這不得不讓我們開始擔憂一個問題:沒了官方數據,我們該如何瞭解真實錄取?中國孩子想進頂尖美本,路是更難走了麼?

斯坦福大學早在2018年就發佈聲明稱,不再公佈本科早申輪和常規輪的申請數據,因爲他們想淡化外界對錄取率的過分重視。

斯坦福大學教務長佩爾西斯·德雷爾表示,當學校公佈錄取數時,很多報道只是在確定哪些大學需求最大,錄取率最低,這偏離了斯坦福爲更多學生提供教育機會的重點。如果只關注錄取率,那些原本有機會的優秀學生可能會因不自信,而選擇不申請,這將是莫大的遺憾。

2018年斯坦福做出此舉動後,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大多數同行院校最初拒絕效仿,然而很快打臉時間就到了。

兩年後,康奈爾大學宣佈從2024屆開始停止公佈數據,大學將在招生年結束後再公佈。此舉是因爲學校不想打擊合格申請者的積極性,鼓勵多元化學生考慮康奈爾。

四年後,普林斯頓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加入隊伍。

普林斯頓在2022年時就表示近年來已停止在官網上公佈早申和常規輪以及轉學的年度錄取率、SAT和GPA分數,以此來減輕潛在學生及其家人的申請焦慮。

賓大也是在2022年首次拒絕透露錄取率,決定不公佈詳細的錄取數據,招生主任惠特尼·索爾 (Whitney Soule)表示,學校關注的不是入學難度,看重的是人。

當外界只關注到今年哈佛不再第一時間公佈數據時,達特茅斯大學也於12月16日在官網直言在“招生活躍周”內不公佈錄取數和錄取率,新政策旨在“減輕藤校錄取難度帶來的壓力”。

該校助理副校長兼本科招生主任凱瑟琳·貝澤拉表示:“只將錄取學生的才能、抱負、求知慾和加入達特茅斯的願景歸結爲錄取率,這有些過於簡單。”

哥大現在的態度有點搖擺不定,哥倫比亞學院和工程學院只公佈了申請人是5872名,暫未透露錄取率,巴納德學院直接效仿哈佛,均未公佈申請數或錄取率。按照這趨勢,哥大離不公佈數據也不遠了。

今年八大藤校中,只有耶魯和布朗這兩個「獨苗」在硬撐,放榜第一時間內公開了數據。

耶魯今年收到了6729份早申,最終只從中錄了10.82%的人,即728人,71%被拒,17%被defer,1%的人撤回了申請或材料不完整;而布朗今年從5048名申請者中選拔出906名才華橫溢的學生,雖然未直接強調錄取率,但也能計算出。

前10大學中,麻省理工學院、杜克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西北大學毫不吝嗇地公開了數據,加州理工學院杳無音訊。

杜克早申數達到創紀錄的6627份,比去年增長了8%,849名學生錄取,早申錄取率約13%,其中672人就讀三一學院,177人入讀工程學院,申請人數最多的國家是中國、英國、加拿大、印度和巴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ED1錄了551人,其中68%的學生計劃就讀文理學院,其餘選擇工程學院,該校還詳細描述了申請者活動情況,比如87%的人有過兼職、實習經歷;53%積極參與藝術活動;61%參與體育運動;43%參與政策或倡導工作。

西北大學早申數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約爲6,000人,比去年增加了15.5%,錄取了近五分之一的人,錄取率降至20%左右。

萊斯大學今年是首次引入ED2申請,ED1階段從2970名申請者錄了13.2%的人,申請再創歷史新高,錄取率也在持續下滑,官方把這歸因於申請數和QuestBridge錄取數增加及新增的ED II輪次。

前20大學僅剩萊斯大學和聖母大學,其餘的芝加哥大學和範德堡大學均未公佈。

芝大不公佈詳細數據已是人盡皆知,2022年它破天荒也只放出了自己的CDS數據表,到現在其官網中也只能查到2021到2023年的數據。

範德堡大學已經是連續第三年沒有公佈ED1數據了,2021年12月該校ED1數據被無意中提前發佈後隨即又刪除,其本科招生主任道格·克里斯蒂安森 (Doug Christiansen) 是想將ED1和ED2數據統一發布,這樣才能更全面反映錄取情況。

前30大學中僅埃默裡大學和弗吉尼亞大學有完整的數據,其他幾所要麼暫未放榜,要麼保持高冷態度,沒有任何數據,也沒給出具體解釋。

招生數據是一個量化標準,多年來,申請者根據這些詳細數據來了解該校的招生情況、喜好和錄取趨勢,同時衡量自身競爭力,進而合理調整選校策略。

2022年當賓大和普林斯頓不在放榜日公佈數據時,哈佛院長William R. Fitzsimmons還表示,哈佛會公開更多信息,讓大家對招生過程有更清晰的認識。

今年五月,他再次重申這一理念:透明度越高,哈佛就能吸引到更多優秀人才。

可幾個月後突然翻臉,再也沒人相信官方承諾。

如今,不公佈數據似乎成了名校們的鮮明特色,他們給出的理由殊途同歸:哈佛把這 一決定歸因於最高法院的裁決,但後來也隱約提到了想減少申請人焦慮。斯坦福、普林斯頓、賓大、達特茅斯和哥倫比亞大學也有類似表述。

總之,在這些不公佈數據的名校看來,錄取率就是拒絕率,標明錄取率,尤其數字還很低時,只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嚇跑申請人。

學校不公開完全是爲申請者心理健康着想,以免恐慌。

當錄取率變成不能說的秘密,一系列問題來了:公開數據真會傷害到申請人麼?用隱瞞數據,就真能緩解焦慮、減輕壓力嗎?

顯然不會!

這就像是現實版的「掩耳盜鈴」,眼睛看不到數據,心裡就不焦慮了唄。

或許學校是想關心學生,但隱瞞真相併無法消除焦慮。因爲申請焦慮並不是單純由一個超低的錄取率導致的,而是由整個過程的不確定性帶來的。

毫不誇張地說,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錄取能與美國大學申請的複雜度相「媲美」,這也是爲何會把美本申請比作玄學。

之所以玄是因爲美國頂級大學的Holistic Review(全面審查)評審制度,目的是讓學生羣體儘可能多元化。

他們把錄取標準細化爲學術和非學術這兩大類,一共十多項小類目,審閱員只需幾分鐘就能決定一個學生的去留,而最終解釋權全歸於學校,錄取與否取決於招生官專業素養或是集體偏好。

而大學評估申請者的方式與孩子和家長對這些標準的理解,存在巨大鴻溝。Eduventures就曾公佈一項學生父母對大學本科申請標準看法的調研,其結果發現:

接受調研的家長將標化考試放在第二位,而學校僅僅把它放在第九位;

家長認爲班級排名是重要考慮因素(第四),大學只把它放在倒數第二;

家長將孩子的品格排在最後,大學則是將其放在第三位。

社交平臺上經常有類似的對比,判斷誰能進哪所名校,比如這篇「這兩人誰進了哈佛」問答帖中:

選手A美高就讀,GPA、SAT、AP中上水平,有知名數學競賽、心理學科研和義工經歷,還在大廠實習、搞過辯論,上過名校夏校,既能彈琴繪畫,又進了游泳隊,學術上文理兼修,生活上多才多藝。

選手B來自普通美高,硬性學術條件偏下水平,一個無實習、無夏校、無義工的三無娃,只不過參加過很多競賽,是高中數學隊隊長,帶領團隊贏得了多個競賽。

與A相比,B看似毫無優勢,但帖主公佈結果:選手B進了哈佛,因爲他具有招生官要招收的候選人的品質:有強項、有熱愛、有目標、有專注力和責任心。

這意味着即便有過硬實力,如果招生官沒從申請材料中看到想要的美好品質,那麼學生就會被判爲“只會規劃的機器”、“沒有靈魂的申請人”。

最令人擔憂的是,除了這些擺在明面上的條件,還有很多暗箱存在,比如學生的家庭背景、校友關係、種族等因素都會顯著影響申請人的錄取機會。

比如《紐約時報》刊登了一項基於數百萬份匿名納稅申報和學費記錄的研究發現,在美國38所精英大學中(包括達特茅斯、普林斯頓、耶魯、賓大和布朗),來自收入水平位於前1%的學生比來自底層60%的學生還多。

因爲錄取過程很神秘,每年申請者都異常焦慮,他們一邊廣撒網博一個名校offer,一邊爲了保持確定優勢而不斷刷高分。

截止到2024年12月就有超過110萬名學生通過Common App系統向863所大學遞交了近540萬份申請,相比去年的100多萬人又上漲了5%。

學生申請的學校越來越多,今年人均申請的學校數量從2023-2024學年的4.75份增加到現在的4.89份,漲幅3%。在2021-2022申請季就有17%的人申請10所以上的大學,申請20所院校的比例達到1.8%。

申請數暴漲,但學校錄取規模不變或僅是緩慢增長,比如過去30年來,美國高中畢業高中畢業生人數增長了44%,藤校班級規模僅增加了14%。

這種差距直接導致競爭日益激烈,錄取率直線下滑,申請過程能不焦慮麼?

所以真正引發父母和學生焦慮的源頭並非一個簡單的錄取率,有這些數據只是心理多了份安心與安慰,畢竟人永遠對未知的東西最恐懼。

我們無法預知名校們此後是否會變本加厲,不公開任何申請和錄取信息。不過,學生和父母們也有一些參考的數據源。

第一個是Common Data Set(CDS)

CDS是由College Board、Peterson's和U.S.News & World Report三家權威教育機構聯合美國大學發佈的年度官方招生數據報告。

它包含了美國各大學官方提供的上一輪大學申請的所有招生數據統計信息,比如學校基本信息、學生入學和畢業數據、本科新生以及轉學生的數據情況、學術項目和政策、年度學費、財政援助等。

設計目的就是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每年大多數美國大學都會發布自己的CDS數據,對於申請者而言,它就是一個行走的高質量資源庫和情報庫。

但如果以後有大學不想公開任何數據,也可能會牽連到CDS,不過普林斯頓大學雖然不公開數據了,但學校表示會繼續在CDS中報告每年的彙總數據,但像傲嬌的芝加哥大學,2021年以前的數據都沒有,所以CDS的穩定性只能靜待大學的動作。

網站鏈接:https://commondataset.org/

第二個是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 (NCES)

NCES是美國教育部的主要統計機構,它受國會授權,負責收集、整理、分析和報告有關美國所有州和地方K12、中學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完整統計數據,同時編寫和發佈報告以及審查和報告國際教育活動。

NCES網站裡面又包含了多個分類網站,比如:

· College Navigator:可以瞭解美國近7,000所大學和學院的所有信息。

· DataLab:訪問包含30多個聯邦教育數據集,允許學生在線使用數據。

· PEDS:綜合高等教育數據系統,提供美國高等教育(包括入學人數、在職教職工人數、支出金額和學位獲得人數)所需的基本數據並會分析其趨勢。

根據國會規定,每年美國大學的招生信息(包括申請人數)都會提交給NCES並輸入到IPEDS中,所以這個網站的權威性是極有保障的。

網站鏈接:https://ies.ed.gov/

第三個是美國教育部大學記分卡(College Scorecard)

College Scorecard是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推出的一個在線工具。

它會公開美國高校辦學水平的關鍵信息,幫助學生選擇大學和專業,也有學費、學生畢業率、平均貸款額、貸款償還率和畢業後薪水等核心指標,因此增強大學申請的透明度,便於學生和家長做出明智決策。

網站鏈接:https://collegescorecard.ed.gov/

這些官方網站的數據雖然權威且完整,但有一個明顯的劣勢:滯後性,學生無法第一時間瞭解到所有的信息。

也有一些網站會彙總和跟進美國大學的申請和錄取,或是創建相關的交流機會。

最知名的一個網站是College Confidential。

這是一個在線的大學信息論壇和社區,爲即將進入大學或已在大學就讀的學生提供的交流和獲取信息的平臺,論壇話題涵蓋選校建議、課程選擇、大學生活、學術問題、就業前景等各種問題。學生們可以提問,分享經驗和見解,也能瀏覽其他用戶的討論和建議。

College Kickstart這個在線平臺也會及時更新各個大學的所有招生數據以及放榜時間等關鍵信息,但如果學校不主動公開數據,那該網站也可能會失效。

除此之外國外的社交論壇和平臺,比如Reddit、Quora等都會有相關的話題,八卦和閒聊是主業,客觀性難以保證,可靠性也有待驗證。

利用以上非官方工具獲取資訊時,需要具備良好的甄別和批判性思維,利用得好也不失爲一個瞭解大家想法的窗口。

可一旦濫用,它們就會演變成謠言傳播的武器以及焦慮情緒的溫牀,這也是美國大學缺乏透明度帶來的惡果。

極度內卷的升學時代,打破信息差顯得尤爲重要,但只要美本的規則沒變,錄取過程中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將永遠無法消除。

作爲申請者,我們無力改變現實,也不能指望有了大學數據,就能緩解焦慮,美本錄取越來越玄學,越來越看重運氣,但玄學和運氣的成分並非100%。

找到自己的熱愛與興趣所在,增強自身的實力,該做的就盡力做到最好,把不確定性因素交給時間,恐慌只會消耗心力。

美本錄取不是高考的優勝劣汰,而是匹配度、契合度的一個雙向選擇。多瞭解美國大學的玩法,試着多角度從美國人的思維看待招生,或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趁着寒暑假去目標大學實地探訪或是參加其夏校項目沉浸式體驗,更能直覺性感受名校們的真實情況。

本文系授權發佈,From 留學全知道,微信號 EduKnow,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