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全球產業鏈受惠中國「教育紅利」更可觀(羅慶生)

未來10年將有1.66億高素質的產業大軍投入生產,對高科技企業的吸引力將是沛然莫之能御。即便有供應鏈移往印度,也多屬低階製造或組裝,在高階製造部分,中國仍有甚至比美國還高的優勢。圖爲重慶長安汽車智慧化工廠作業現場。(新華社)

春節前中國大陸公佈了人口數據:2022年出生956萬人,死亡1041萬人,較前一年減少85萬人,是61年來首度的人口負成長。人口決定生產力,是長期且具關鍵性的影響因素,因而引發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討論。

西方主流觀點認爲,中國人口負成長將危及其製造大國地位。《日經新聞》估計,中國未來10年將有2.34億人口屆齡退休,但只有1.66億人投入勞動市場,勞動力將減少9%。如此「人口紅利」消失,再難推動經濟,以往的高增長將成過去。極端者甚至主張,所謂的「中國夢」將永遠不會實現,中國的名目CDP,在4、50年內都沒機會超過美國。

中國之外,媒體還注意到印度,鼓勵企業將供應鏈轉移到印度。因爲聯合國預估今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且印度人口結構年輕,一半此上爲30歲以下,是非常可觀的勞動力。戴爾電腦即宣佈未來將全面停用中國晶片,也要求其他零組件供應商,將「中國製造」轉移到印度或越南。蘋果也表示部分產品供應鏈將從中國移往到印度。《彭博社》因而預估,印度GDP今年將增長 6.9%,有望成爲一個長達 10 年增長軌跡的開始。

如果晶片、電子零組件等產業鏈真的全面從中國移往印度,那的確將重挫中國的經濟發展。如此預告「中國夢」破碎就將有物質基礎,不再是懷抱「美國夢」的媒體所期待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然而未來發展真的會如此嗎?

印度可能錯失「人口紅利」

預告「中國夢」將破碎的觀點其實過於武斷,只注意特定面向,缺乏宏觀的全面性視野,對未來世界走向的判斷可能有誤。以印度來說,雖然每年有龐大的年輕勞動力進入市場,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則印度不但無法享有「人口紅利」,反而可能成爲負擔而引起社會動盪。印度必須解決就業問題。

雖然印度的失業率並不高,例如1月23日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發佈的30日平均移動值只有7.16%,但這數據是以「願意工作並積極尋找工作」爲前提,並不能真實反映印度的就業狀態。根據世界銀行 2021 年數據,印度的勞動參與率只有 46%,是亞洲最低的國家之一;同一年中國和美國的比率分別爲68%和61%。女性更低,2021年僅爲19%,還低於2005年的26%。

偏低的勞動參與率表示有大量勞動人口並未外出就業,而是依賴家戶長或其他收入。這是印度社會的特色還是有別的原因,必須印度學者自己才能回答。對外部觀察者來說,印度超過45%的勞動力受僱於農業部門,而農業人力需求通常是固定常數,因此印度必須在製造業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否則「人口紅利」就將落空。

吸引更多資金或企業設廠,是印度經濟的解方。如果能順利將每年數百萬的新增就業人口納入生產,8%以上的經濟增長率完全可以期待。但即便有美國助力與西方媒體的推波助瀾,印度仍面臨極大挑戰,並非完全看好。CMIE的首席執行官Mahesh Vyas去年即曾在部落格表示,印度可能會錯過這班車。

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投資環境不穩定。例如印度手機市場龍頭,2022年第2季市佔率達19%的中國小米(Xiaomi),曾在印度大量投資以擴大在地生產,卻因遭到印度政府狙擊,經營越來越困難,不僅6.76億美元資產被沒收,還被限制促銷預算,年末旺季的手機銷售冠軍寶座拱手讓給三星。

印度與中國關係不佳是衆多皆知,但狙擊投資印度的中國企業,卻不利整體外國投資。去年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資(FDI)表現並不出色,11月還出現負2.4億美金的成績,也就是撤資金額還高過投資。相較中國去年受疫情封控影響,FDI在最後兩個月大幅衰退,但全年數據仍然算漂亮。依據《自由時報》引述《彭博社》的報導,成長6.3%,創歷史新高。這或許與中國雖然有大量企業遭美國製裁,但中國並未相對制裁在中國的美國企業(軍工企業除外)有關。

印度另一個更深沉的問題,是教育水準低落,勞工品質爲人詬病。美國CNN的報導即表示:缺乏高品質的教育是印度失業危機背後的最大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在教育層面出現巨大失敗,教育機構往往強調「死記硬背」,而不是「創造性思維」。這點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觀察生產力,不能只看勞動力增減的「量」,還要看「質」。從這個角度觀察中國未來10年勞動力將減少9%的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體認。

中國的「教育紅利」

這要從勞動力替換的概念,才能理解它的意義。中國未來10年將退休的2.34億人,和替換他們的1.66億人,在勞動力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被替換的2.34億人口,是文化大革命時代出生的勞動者,他們並沒有受很好的教育,直到1977年,中國大學才恢復招生。1978年底,中國人口已接近10億,但其中文盲2.4億,文盲率達25%,青壯年中30% - 40%是文盲。

然而就是這批低品質的勞動者,以「農民工」型態撐起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大量勞力密集產業的勞動力需求。他們在未來10年將逐漸退休,替換他們的,則屬於不一樣的「00後」。這些2000年後出生的勞動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完全不同於被他們替換的那一代「農民工」。

中國自1999年開始「高校擴招」,這是基於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而擴大大專院校招生的教育改革,大量大學成立。2015 年,中國識字率已達96.4%。2022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突破千萬大關,達1076萬人。這批高品質勞動者,正好可以滿足中國「產業升級」需要高水準勞動力的需求。

因此,未來10年中國雖減少9%的勞動力,但總生產力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大幅增加。這就是「教育紅利」,不僅印度無法比擬,就是美國也要瞠乎其後。

依據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2021年的一份分析報告,到 2025 年,中國的理工科(即美國教育概念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四類學科)博士畢業生,數量將接近美國的兩倍 。中國將有 7萬7000名理工科博士畢業,美國約 4萬名。

雖然美國大學素質仍遠超中國,去年英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司發佈的世界大學排名,前20名美國有9所,中國只有2所,且排名多在後面,美國在研究領域還是遙遙領先;然而落實到製造層面,在尖端製造例如半導體產業所需要的大量工程師,中國所能提供的數量就遠遠超過美國。受金融與法律等服務業蓬勃發展的影響,美國培養的STEM畢業生並不敷所需。因此臺積電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還必須從臺灣外派數百名高階工程師,被形容爲「臺灣半導體史上最大的人才外移」。這是美國硬傷,將成爲「製造業回美國」的主要障礙。

未來10年,雖然中國的勞動人口將減少,但20多年前開始的教育改革,卻使中國將享有「教育紅利」,得以抵銷「人口紅利」消失的影響。未來10年將有1.66億高素質的產業大軍投入生產,對高科技企業的吸引力將是沛然莫之能御。即便有供應鏈移往印度,也多屬低階製造或組裝,在高階製造部分,中國仍有甚至比美國還高的優勢。認爲「中國夢」將破碎的觀點,過於大膽了些。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