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年輕族羣不是選舉工具人(黃惠華)
《紐時》以「臺灣選舉外卡牌變數:挫折的年輕選民」爲題報導,引起輿論關注。(中時資料照合成)
臺灣離總統大選投票還有月餘時間,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候選人聚焦在誰能處理臺灣和中國的關係波動,以及對戰爭風險的擔憂之際,臺灣年輕選民傾向關注攸關生計的日常議題,許多介於20多歲和30多歲間的選民表示已厭倦地緣政治、渴望選戰更聚焦在國內切身相關生活需求,這些對兩大政黨表示失望、挫折感深的年輕選票動向,已成爲可能左右選舉結果卻難以預料的變數。
《紐時》以「臺灣選舉外卡牌變數:挫折的年輕選民」(The Wild Card in Taiwan’s Election: Frustrated Young Voters)爲題報導,在最近臺北一場論壇中,臺灣年輕選民對兩位總統候選人提出的問題聚焦在租金、電信詐騙和投票年齡等日常議題。
在採訪中,這些年輕選民提到住房成本上漲、收入成長緩慢和職業前景受限,還有許多人對臺灣藍綠兩大主要政黨表示失望。這種情緒已協助推動第三勢力「臺灣民衆黨」竄起,其在民調中獲得支持的原因,部分在於因爲民間對生計議題的挫折感,尤其這種情緒瀰漫在年輕人之間,儘管藍綠兩大黨也推出相關政策方案,承諾應對這些焦慮不安,卻難以吸引年輕選民。
雖然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民調中佔優勢,觀察民意趨向,賴清德在青年族羣的優勢早已失去競爭優勢,想必賴清德深知,他的個人特質與形象,很難吸引年輕人的眼球,但是爲了挽回聲望,賴清德試圖改變自己,上搞笑網紅節目,積極與青年團體博感情。
曾幾何時,曾經是民進黨「忠誠工具人」的年輕族羣,卻逐漸流失,逼得賴清德還得戴上面具,用搞笑方式拉近年輕人的距離,問題出在哪呢?
青年族羣 總是被當作選舉工具人 不得民心
根據2023年12月5日關鍵調查有限公司「2024年總統大選選情評估」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民進黨「賴蕭配」以30.8%支持率領先,國民黨「侯趙配」獲22.3%居次,民衆黨「柯吳配」21.3%暫居第三,25.6%無明確意見。根據交叉分析結果,在年齡別中,20-39歲有40.9%支持柯吳配、24.0%支持賴蕭配;40-59歲有31.7%支持賴蕭配、30.1%支持侯趙配;60歲以上有37.3%支持賴蕭配、28.6%支持侯趙配。
《紐時》分析,過去民進黨通常贏得多數年輕選票,但在蔡英文總統執政2屆後,民進黨不再新鮮。觀察賴清德青年支持度,總是遠低於柯文哲,除了缺乏吸引力之外,觀察過去每次選舉,民進黨屢屢拿青年出來炒選舉議題有關,像是2022年地方選舉,民進黨把18歲公民權公投綁大選,花大錢辦公投,勞民傷財,不但不得民心,更失民心。
青年族羣雖然可以影響社會的發展進程,但是每到選舉推出的青年政策,都以應急、選票爲考量,越來越多的民衆懷疑其必要性。然而,在當代臺灣社會結構之中,青年族羣通常被當作沒有生產力的社會主體,是需要被保護的弱勢者。儘管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之中,年輕族羣着重在個人自我實現,比得到社會的認同更重要。
對於青年羣體來說,爲了追求自我成就,還得面對不斷變遷的社會挑戰,迫使年輕族羣意識到生存的問題,包含薪資結構、就學、就業、買房等現實壓力,年輕人爲了適應社會,必須克服障礙融入不斷變化的社會結構之中,一方面要生存一方面還要有與風險共存的技能(貧窮、疾病等問題),臺灣年輕人壓力真的很大,包括建立家庭、生育現實挑戰,甚至很多人爲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必須離開臺灣的家,尋找其他國家工作,結果淪爲被騙的待宰豬仔青年問題是一個嚴肅問題,青年政策的目標不是發展建設性的活動形式,將年輕族羣單獨列爲需要特定支持的社會羣體的原因問題仍不清楚。政府本身就缺乏具體青年政策的概念,在青年政策的幌子下,提出了一套典型的官僚主義行動,用作政策買票。每到選舉,媒體與執政當局都喜歡炒作年輕人話題,選後拿到執政權之後,政府在推動青年政策,卻成爲了無感施政。
追根究柢,年輕族羣從來都不是政治最前沿的議題,只是選舉的材料。根據統計,20至34歲民衆佔臺灣人口1/5,此外,在2020年選舉中,年輕族羣選民的投票率約在7成。因此提醒各政黨候選人,不要再把年輕人當作選舉工具人,年輕人的失望與覺醒,不再是某特定政黨「忠誠的工具人」。
此外,青年朋友們也要意識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青年組織,可以取得政治成功或成爲建設性的社會力量。年輕族羣必須爲自己爭取利益,需要新的運動與新模式,而不是等着選後被切割、無視。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