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中國別無選擇,1960年必須登上珠穆朗瑪峰

中國登山隊先遣組在觀察珠峰北坳

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藏語裡,“喜馬拉雅”一詞是“雪之故鄉”的意思,其中的“喜馬”的意思是“雪”,而“拉雅”的意思是居所、家鄉的意思。而“珠穆朗瑪”則是“大地之母”的意思,其中“珠穆”的意思是“女神”,“朗瑪”的意思是“母象”。

也有說法稱“珠穆朗瑪”是第三女神的意思,其中的“朗瑪”是第三的意思。這是因爲在珠穆朗瑪峰的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被稱爲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兩國的邊境上,圍繞着珠峰的歸屬,中尼雙方一度發生過爭議。新中國建國之前,中尼之間從來沒有正式劃定、勘定過邊界線,長期大致按照沿喜馬拉雅山山脈中段而行的一條習慣線。

1955年中尼正式建交後,均致力於雙邊友好合作關係,尊重和維護事實上存在的傳統習慣線。1960年3月,尼泊爾王國首相柯伊拉臘訪問中國;1960年4月,周總理應邀訪問尼泊爾,就邊界問題進行了談判。

會談時,總理講明瞭中國的態度:“珠穆朗瑪峰,它在我們境內是有根據的,說這個峰屬於尼泊爾是沒有根據的,但是這個峰在全世界是有名的,它不僅涉及中國的民族感情,我們也應該照顧到尼泊爾的民族感情。”

當時,在我國的態度是“(喜馬拉雅山)一半一半。山南邊歸你們,山北邊歸我們”,“頂峰(珠穆朗瑪峰)也是一半一半”。對於中國的態度,柯伊拉臘也曾表示“尼泊爾用不着爲它同中國的邊界感到不安”,“尼泊爾和中國之間沒有邊界糾紛。他們從未乾擾過我們的領土,因此,沒必要提出這個問題”。

儘管如此,但印度等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對中尼邊界問題卻進行了刻意渲染,試圖誤導國際輿論。比如,當時有說法稱:“你們中國人都沒上去過(珠穆朗瑪峰),怎麼能說是你們的?”“中國人從來沒有登上過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根本不能算是中國的。”

5120米大本營升旗儀式

印度之所以如此炒作,就是希望珠峰完全歸屬尼泊爾後,他們能借助和尼泊爾的天然地域鄰接關係、謀劃自己的利益。他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質疑,緣於尼泊爾人此前已率先登頂。1953年5月29日,一名尼泊爾嚮導和新西蘭的一位登山家,從南坡登頂珠峰,成爲有史以來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攀登珠蜂、於是就成了一項國家使命。

長期以來,被認爲是地球“第三極”的珠峰,一直是地球上最後一個“無法接近”的神秘地區。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有長久登山歷史的英國,從1921年開始,曾七次從西藏境內沿珠峰北坡試圖攀登頂峰,都失敗了。之後,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想從北坡攀登這座“連飛鳥也無法飛過”的山峰,“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時那些對中國不友好的國家,也都是基於這種認識,才以此刁難中國人、提出這個一個不可完成的難題。但是,中國人不信邪。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的全體隊員們,在隊長史佔春和副隊長許競的帶領下,來到珠峰下,在拔海5120米的地方設立了大本營。

爲確保登山萬無一失,登山指揮部由國家體委主任賀龍任總指揮,將當年“塔山阻擊戰”的英雄團長,時任軍訓部副部長的韓復東任前線總指揮。這裡需要交代的是:這次的登山行動原本是計劃中蘇聯合進行的,但是由於中蘇關係的惡化、蘇方隊員中途退出了。

賀老總親自給大家鼓勁兒:“他們不幹,我們自己幹!任何人也休想卡我們的脖子。中國人民就是要爭這口氣,你們一定要登上去,爲國爭光。”

當時,儘管我們的隊員參加登山活動的時間都不過五年,但是他們頑強勇敢,幾年來南征北戰、成功征服了許多舉世聞名的高峰。

登山隊員宣誓

大本營設立後,他們開始了適應性行軍:

此後,開國中將、中央駐西藏代表譚冠三從拉薩趕到大本營,慰問隊員,並帶給韓復東一個消息:經中國駐印使館確認,印度人從南坡開始登山了、並已經到了8000多米。

事實上,史佔春等人在瑞士採購登山裝備時,就已經知道了印度要登山的消息。在同一家裝備店,他們看到了印度陸軍登山隊的採購人員,店員說他們準備1960年從南坡攀登珠峰。

從那時的國際關係看,中蘇走向決裂、蘇印關係友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登山隊已經別無選擇、非上去不可!5月17日上午9點,登山隊員們大本營廣場上,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大會;一面五星紅旗和一座毛主席半身石膏像交到突擊隊員手裡,要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將五星紅旗和主席像送到世界第一高峰。

登山隊員們在副隊長許競率領下,激動宣誓:

帶到珠峰的主席像和紅旗

當時的登山隊醫務組組長翁慶章清晰地記得,出發前王富洲到醫務室和他告別時,只說了一句話:“我這次豁出去了,如果上不去,我也就不回來了。”

23日中午,許競帶着十三名登山隊員趕到了拔海8500米的地方。由於在幾次行軍中、許競體力消耗很大,再加上氧氣瓶不足,便決定由王富洲帶隊,屈銀華、劉連滿和貢布四個人衝擊頂峰。

5月24日清晨北京時間9點半,他們開始出發了。當來到海拔8570米到8600米之間、那個著名的“第二臺階”時,因爲巖壁垂直、光滑,來自哈爾濱的消防員劉連滿蹲在巖縫底下,讓屈銀華踏上他的雙肩,然後他慢慢地站起來、讓戰友向上攀登。

屈銀華實在不忍心穿着滿是釘子的高山靴踩在戰友肩上,就脫下了4千克重的靴子,但是沒想到鴨絨襪子太滑也上不去,於是他又脫下鴨絨襪子,只穿一雙薄毛襪打鋼錐、攀爬……

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1924年英國登山界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馬洛裡和歐文,就是在這一帶失去生命的。在這次登山行動的第三次適應性行軍中,隊長史佔春等人也是在這裡返回的。

劉連滿當“人梯”,託着100多斤的隊友、足足堅持了一個多小時;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力?!……也就是在這短短的一個多小時裡,屈銀華付出的代價是兩足腳趾和雙足跟被徹底凍壞、最後只能切除。

藉助劉連滿的高度,抓着打下的鋼錐,屈銀華終於第一個爬上了“第二臺階”頂部;緊接着,劉連滿又把貢布、王富洲先後頂了上去;最後,上面的三個人放下繩子,合力把劉連滿拉了上去。

這次他們在巖壁上艱難打下的鋼錐,後來在此基礎上架起了金屬梯,直到2008年仍是登山珠峰者不可或缺的助力。

1960年5月30日,王富洲等人回到大本營

但是接下來,劉連滿由於過度疲勞,體力變得非常衰弱,每走一兩步就會不自覺地摔倒。大家決定,讓他留下來,其他人繼續前進。劉連滿躺在一塊背風的岩石後面,估計自己已無生還可能,於是就關掉了氧氣筒,在日記裡給戰友們寫了一封短信:我看氧氣筒裡還有點氧,給你們三個人回來時用吧……

在接下來的行進中,貢布打頭,屈銀華第二個,王富洲最後,三個黑影在模糊的夜色中摸索着前進……

2010年,貢布接受媒體採訪時的回憶相當平靜,他說:“岩石是黑的,雖然有一些雪,但還是看不清楚,這麼着走了兩三個小時,眼睛也適應了,這時候已經接近最頂峰的雪坡了。我們就順着雪坡往西走,王富洲問我,到了沒有,我說還沒有。我們就一直這麼走,估計這時候已經半夜兩三點了。王富洲問我,到了沒有,我說,到了,再沒有地方走了,再走就下去了。”

5月25日清晨北京時間4點20分,三位登山英雄成功登上珠峰。那一刻,他們三人仰望,四周除了夜空和閃亮的星星,再也沒有可供攀登的路了。

在事後的回憶中,登上頂峰的三個人都沒有過於激動,貢布回憶“當時我們也說不出話來,嗓子都是啞的,沒哭,只是覺得高興”,屈銀華只感覺“我們完成任務了,可以下去了”,王富洲說“想不了這麼多,沒有力氣想了”,緊接着就是得“趕緊安全往下走”,因爲劉連滿還不知狀況如何。

貢布說:“登上頂峰後,我掏出揹包裡的五星紅旗和毛主席半身石膏像,雖然是後半夜,看不太清楚,我還是拿着紅旗來回晃動,我們到了,表示表示。”

然後,屈銀華用冰鎬插進冰面作固定保護,貢布從揹包裡拿出國旗和毛主席像,王富洲將寫好的紀念條摺好(上書:王富洲等三人征服了珠峰,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一起放進空罐頭盒子裡,然後放到頂峰下方約七八米處避風的碎石堆裡。做完這些大概花了15分鐘,最後,王富洲採集了9塊岩石標本和雪樣標本,三個人開始下山。這些石頭,後來帶給了毛主席。

從右至左:王富洲、貢布、屈銀華

儘管他們三人攜帶了一部電影攝影機,但是由於天黑,沒能拍下頂峰的情景。返回途中,快到海拔8700米時,東方開始發亮,他們看到了自己攀頂時留下的腳印,年方二十五歲的屈銀華把它攝入了電影鏡頭。這是記錄這次偉大登山活動的影片中,最寶貴的畫面之一。

再往下走,他們看到了是劉連滿。劉連滿經過休息、已經能夠重新站了起來。當他等到登頂的三位戰友回來時,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自己的氧氣拿出來給戰友們吸用……

1960年5月30日,王富洲等人回到大本營,受到了戰友們的熱烈歡迎。後來,他們得知:當時,在珠峰的另一側、印度登山隊到達8600米的高度時,因爲被風雪所阻、已放棄了登頂。

儘管我國登頂成功的消息傳出後,一些西方媒體曾散佈了種種懷疑的聲音,但是畢竟事實勝於雄辯,1961年10月5日,尼泊爾和中國正式簽署邊界條約,珠穆朗瑪峰北坡和頂峰主權歸屬中國。

讓我們記住這些登頂英雄的名字吧:

還有劉連滿等爲登頂付出很大犧牲的登山隊隊員們,他們都是可敬的人!

後及:

劉連滿,河北省寧河縣(今屬天津)人,1933年出生,2016年4月27日6時35分在哈爾濱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