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事】陳雲保健醫師說:魯迅的肺癆,如果選擇中醫、能活到80歲
2006年,《醫學與哲學》雜誌在第4期發表文章《告別中醫中藥》,作者是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的張功耀。文中,作者說中醫藥“不文明、不科學、不人道,危害生物多樣性”。由此引起一片譁然後,又在10月7日,發起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的徵集網絡簽名活動。短短几天,簽名過萬。
這並不是個案。事實上,從晚清列強入侵中國,西學東漸,西醫在中國落地生根,中西兩種異質的醫學體系並存,衝突在所難免。從那時開始,中西醫論爭日益激化,醫界相當一部分人認爲中醫已落後於時代,是封建迷信的騙人把戲。因此從道光皇帝、北洋軍閥,到國民黨、蔣介石,都曾製造各種障礙阻止中醫的發展,甚至企圖用行政手段消滅中醫。
民國時期的名人中,曾有反對國醫(中醫)的風潮,其中還有不少重量級的人物都曾經反對過中醫,如:嚴復、梁啓超、孫中山、魯迅、陳獨秀、胡適、傅斯年……我們回顧一下吧。
北洋時期,政府開始無視中國傳統醫學、一味推行西洋醫學。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醫“致難兼採”爲由,在新頒佈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西醫),完全把中醫藥排斥在醫學教育系統之外。這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
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拉開抗爭序幕。當時,他指出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均以日本體制爲藍本,而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其不列中醫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決非“漏列”。
1913年,教育總長汪大燮公開提出廢除中醫中藥,在接見京師醫學會代表時毫不掩飾地說:“餘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一節,難以照準。”接着,在教育部公佈的教材中,把中醫摒於政府教育體系之外。
上海 “神州醫藥總會”會長餘伯陶等通函聯合全國19個省市中醫界和同仁堂、西鶴年堂等藥業人士,組織了“醫藥救亡請願團”,推舉代表進京向教育部、國務院請願,力請將中醫納入學系。各地民衆也紛紛抗議。迫於壓力,政府搪塞說不會廢除中醫中藥,但仍拒絕將中醫列入醫學教育計劃。中醫界的第一次鬥爭就這樣失敗了。
1922年3月,北洋政府內務部頒佈了《管理醫士暫行規則》,出臺了種種摧殘中醫醫生、束縛中醫醫學的條款,受到中醫界的強烈反對。上海中醫學會迅速行動起來,各地紛紛響應,派出代表赴南京請願,內務部被迫宣佈暫緩實施《醫士規則》。
最早提出“反中醫”或“廢禁中醫”觀點的代表人物,則是一個叫餘雲岫(xiù)的人。
餘雲岫字巖,號百之,譜名允綬,1879年9月14日生於浙江省鎮海縣餘巖村,年少時習中醫,後到日本求學。在日本,他發現漢醫(即中醫)在日本已被廢止;他比較日本的西洋醫學和自己早年學的中醫,覺得相形見絀,遂立志於醫學革命。
回國後的第二年,即1917年、他寫成《靈素商兌》一書。這是一本全面批判和否定中醫的奠基著作,在書中、他把中醫批得一無是處,如“中醫無明確之實驗,無鞏固之證據……不問真相是非合不合也……”,說中醫“是占星術和不科學的玄學”,聲稱“不殲《內經》,無以絕其禍根”。
餘雲岫和其著作《靈素商兌》
介紹見下行文字
1929年請願團。左起(後)張梅庵、張贊臣、蔣文芳、岑志良(前)陳存仁、謝利恆
接下來的時間裡,餘雲岫一直鼓吹中醫是“殺人的禍首”,主張“堅決消滅中醫”,“如不消滅中醫,不但妨礙民族的繁息、民生的改良”,而且國際地位的“遷善”也無從談起;“舊醫一日不除,民衆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
開始時,餘雲岫的名氣不大,他的言論沒有多大影響;但是到了1929年2月,南京政府衛生部在汪精衛的授意下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時,圍繞着“廢止中醫”問題,提出:取消舊醫藥(那時中醫中藥被稱爲舊醫藥),全盤否定中醫中藥。餘雲岫以中華民國醫藥學會上海分會會長的身份參會,提交了議案《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結果除“一個‘醫學外行’次長和一兩個參事抱懷疑態度外,其餘是滿場一致通過”。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廢止中醫案”。
這裡需要交代一句,這次會議沒有一位中醫人士參加。2月26日,上海《新聞報》率先將此事公諸於衆;3月2日,餘雲岫主編的《社會醫報》出版中央衛生委員會特刊,公然刊出了還沒有宣佈實行的“廢止中醫案”。消息一出,醫界鼎沸,全國震動,立即爆發了中醫歷史上空前的一致抗議。
上海市中醫協會首先發起召開上海市醫藥團體聯席會議,邀集神州醫藥總會、中華醫藥聯合會、上海中國醫學院、醫界春秋社等40餘個中醫藥團體採取統一行動,於1929年3月17日,召開了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15省132個團體的代表共262人,大會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
上海名中醫張贊臣主辦的《醫界春秋》爲此以“中醫藥界奮鬥號”一刊發起了對取消舊醫藥的抗命。同時,葉開泰(漢口葉開泰,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廣州陳李濟,號稱中國四大中藥房)由時任管事陳讓泉連同其他兩位請願者趕赴南京,於行政院議事廳中舌戰餘雲岫,據理力爭,最終迫使衛生部長薛篤弼現場表態:“對於中西醫並無歧視,當本良心主張,對於中西醫學,斷不有所偏袒。”
同時,全國總商會、中華國貨維持會、醫藥新聞報館,以及南洋華僑代表等也都電請保存國醫。1930年5月7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最終於第226次政治會議上,正式確立了中醫藥的合法地位。爲紀念這次抗爭的勝利,並希望中醫中藥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弘揚光大,造福人類,醫學界人士將3月17日定爲“中國國醫節”。
而事實上,這次廢止中醫失敗,中間還另有隱情。當時恰逢汪精衛的岳母患惡性痢疾,請遍當時名醫,都沒什麼效果,病人奄奄一息。後來,請到了老中醫施今墨;他不多說話、只是把脈,就一一道出病情,驚得病人連連點頭。開藥後,施今墨充滿自信地告訴病人:安心服藥,3天后痢疾就會停止,5天后胃口就會好轉,10天后痊癒了,不必複診。
後來,施今墨的說法一一被驗證,病人服下湯藥,很快痊癒。於是,汪精衛不僅不再廢除中醫,而且還題贈了“美意延年”的牌匾給老中醫施今墨。
餘雲岫
施今墨
雖然這次鬥爭取得了一定勝利,但政府的反中醫政策絲毫沒有改變,廢止中醫一直在以變相的手法進行着。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號召力很強,是中醫界一個強有力的組織。1931年1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強令解散該會。其後,全國17個省市及南洋、菲律賓等223個團體的457位代表參加請願,驚動了蔣介石。他先是煞有介事地撤銷兩部公告,但等代表一撤馬上就推翻了自己的諾言。
爲了緩和中醫界的憤怒,1930年3月,應焦易堂等人提議,仿照國術館之例,在南京設立了中央國醫館,並在各省及海外設立分館、支館。名義上是國民政府每月支給五千元,但從第二個月起就減半發給,使得國醫館遲遲辦不起刊物、開不起訓練班。
我們再回到2006年,說張功耀的投票。三天後的10月10日,國家衛生部注意到此事,並給出了明確的態度,說反對並取消中醫中藥的言論和做法是“對歷史的無知”。
衛生部的這個評價可謂非常準確。因爲2006的這次中醫風波,即便在新中國也不是首例;其中,有的影響還很大。如1985年,北京、上海的62名西醫專家,出於爭取科研經費等原因,聯名上書中央領導同志,認爲“中醫不科學,中醫可能是僞科學”,呼籲“國家不能把有限的資源用在中醫研究上”。
儘管每次風波都沒有能夠把綜藝中醫廢止,但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中醫都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對中醫的認識不足,不只是醫療從業人員的問題,對於普通民衆來說,更成問題。所以,很多有責任感的醫學界人士都是尋找一切機會,替中醫站臺。
曾擔任過黃克誠、陳雲保健醫師的段向羣在一次講座現場,被一名女生提問問題:“魯迅先生是中國的大文豪,如果中醫如您所說的那麼偉大、無懈可擊,他又爲什麼要反對中醫?消滅中醫呢?”
段向羣對此的答覆是:“魯迅先生是我們中國一位很偉大的文豪。但他在日本學的是西醫,自始至終,他對中醫沒有進行過任何研究,這是首先應該明確的一點。其次,他對中醫的反感緣於自己的成見,因爲他的父親被庸醫治死了。另外,我還想補充的一點是,魯迅先生患肺癆去世時只有56歲,西醫並沒有將他治好。我敢肯定,如果他選擇中醫,有希望活到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