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盛證券:地產行業邊際改善 優質成長股有望展現更大的估值彈性

智通財經APP獲悉,國盛證券發佈研報稱,政策驅動下,市場整體強勁反彈,後續優質成長股有望展現更高彈性,重點看好三大方向:1)基建房建鏈:受益近期政府一攬子穩增長政策陸續出臺實施,疊加後續還可能出臺增量財政政策,Q4基建、地產行業資金面有望邊際好轉,推動實物工作量加快落地,看好基建房建成長公司四季度基本面邊際改善,驅動估值加速修復,重點推薦鋼結構製造龍頭鴻路鋼構(002541.SZ)、華南房建設計龍頭華陽國際(002949.SZ)、供熱節能龍頭瑞納智能(301129.SZ)。

2)優質賽道成長股:優質賽道長期成長空間廣闊,若後續宏觀需求改善基本面邊際修復彈性較大,重點推薦基建軟土地基處理龍頭上海港灣(605598.SH)、建築設備租賃龍頭華鐵應急(603300.SH)、配網民營EPCOS龍頭蘇文電能(300982.SZ)、精細化工模塊化龍頭利柏特(605167.SH)。3)建工檢測:下游以地產、基建爲主,穩增長政策出臺有望帶動龍頭盈利具備較大向上修復彈性,同時房屋養老金試點推進有望帶動存量房檢測需求放量,重點推薦深圳瑞捷(300977.SZ)、建科股份(301115.SZ)。

國盛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當前建築低位優質成長股有哪些?

市場整體強勁反彈,後續優質成長股有望展現更高彈性。自9月24日起,在政策驅動下市場整體出現強勁反彈,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申萬建築5個交易日累計上漲幅度達21.4%/30.3%/42.1%/24.7%。展望後續,該行認爲此前跌幅較深的優質成長股有望展現更高彈性:1)從基本面角度看(EPS):優質成長股所處賽道長期趨勢向好,但由於多數爲民營企業且規模偏小,在此前宏觀需求偏弱的情況下,受到衝擊較大。當前“一攬子政策”持續發力,若後續宏觀需求轉暖,優質成長股基本面邊際改善幅度預計更加明顯。2)從估值角度看(PE):此前機構連續減持中小市值股票,導致優質成長股大幅下跌,目前估值與機構持倉均處於歷史低位。當前市場成交量迅速放大,流動性明顯改善,政策驅動下市場風險偏好大幅修復,後續增量資金有望選擇此前下跌幅度大、機構持股比例低、市值相對較小的標的,因此優質成長股有望展現更大的估值彈性。

方向一:基建房建鏈——鴻路鋼構、華陽國際、瑞納智能。今年前三季度地方財政及地產業主資金均較爲緊張,宏觀需求較弱,基建房建鏈公司普遍業績增速及現金流情況承壓。隨着近期政府一攬子穩增長政策陸續出臺實施,疊加後續還可能出臺增量財政政策,有望促進四季度基建、地產行業資金面邊際好轉,推動實物工作量加快落地。看好基建、房建鏈優質龍頭公司四季度基本面預期反轉,驅動估值加速修復,重點推薦:

鴻路鋼構:鋼結構滲透率提升空間廣闊,製造龍頭規模效益持續顯現。根據中國鋼結構協會規劃,我國目標2025/2035年全國鋼結構產量佔粗鋼產量的比例分別達到15%/25%(2022年我國約10%,美國/日韓分別約50%/40%),鋼結構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分別達到15%/40%,鋼結構滲透率提升空間大,行業中長期有望持續增長,鴻路鋼構作爲鋼結構製造龍頭有望核心受益。公司中期核心成長驅動力明確:1)公司鋼結構產能已達500萬噸(計劃2024年底達520萬噸),去年產能利用率約90%,隨着公司產線持續成熟+產線智能化升級,後續產能利用率有望達140%以上,持續釋放成長空間;2)依託龍頭規模效應,公司通過集採、與上游鋼廠戰略合作不斷降低採購成本,搭建信息化管控系統優化排產與運輸降低生產成本,不斷強化盈利能力;3)持續推動智能製造(BIM管理+機器人),夯實成本、質量與效率優勢,穩步提升市佔率。預測公司2024-2026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爲9.1/10.2/11.3億元,YoY-23%/+12%/+11%,當前股價(截至9/30)對應PE爲12/10/9倍。

華陽國際:華南房建設計龍頭,在手資金充裕、現金流表現優。公司是優質房建設計龍頭,業務主要在廣深等華南地區,當前深圳、廣州等核心城市大幅放鬆地產調控措施,有望提振廣深區域地產銷售,改善地產商資金情況。公司深耕城市更新16年,深度參與制定深圳市住房保障政策及設計標準,有望受益深圳城改及保障房建設提速。截止2024H1末公司在手現金7.7億,當前市值僅23億(截至9/30),安全邊際充足;2021-2023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維持淨流入,淨現比分別達226%/237%/178%,受益業務結構優化(2023年EPC訂單佔比已由2020的41%降至2%),現金流有望持續優異,分紅率高。預測2024-2026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6/1.9/2.2億元,同比增長0%/18%/16%,當前股價(截至9/30)對應PE爲14/12/10倍。

瑞納智能:“雙碳”下供熱節能需求明確,龍頭一站式服務優勢有望持續顯現。受益“雙碳”發展目標持續推進,我國供熱設施節能化、智慧化改造需求明確,今年3月國務院發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有序推進供熱計量改造,持續推進供熱設施設備更新改造,供熱節能改造需求有望加速釋放,測算供熱節能存量待改造空間超1萬億,行業空間廣闊。公司系國內少數可提供供熱節能一站式服務的企業,提供自動化(OT)+信息化(IT)+智能化(AI)完全自主核心技術的STORM AI整體解決方案(提供EPC+EMC服務模式),依託全套軟硬件突出優勢,可降低熱耗和碳排放10-30%,降低電耗30-50%,後續有望持續受益供熱節能行業需求釋放。此外,在碳化硅(SiC)行業,公司全資子公司合肥高納半導體科技重點研發和生產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硅晶體,目前有8英寸電阻爐和電感爐10臺,當前正積極推動小規模量產,後續有望打造成長新動能。

方向二:優質賽道成長股——上海港灣、華鐵應急、蘇文電能、利柏特。優質成長股所處賽道長期趨勢向好,若後續宏觀需求轉暖,基本面邊際改善幅度預計更加明顯,可重點關注建築設備租賃行業、電力工程行業、海外地基工程、以及化工模塊化施工等細分行業相關龍頭個股,重點推薦:

上海港灣:基建軟土地基處理龍頭,受益東南亞、中東基建投資高增。1)軟土地基處理技術領先,盈利能力、經營質量優異:公司軟土地基領域技術優勢凸顯,2020-2023年公司毛利率維持30%以上,2023年淨利率達13.6%,明顯優於同業,盈利能力優異;截止2024H1末公司在手現金(含交易性金融資產)8.0億,有息負債率僅0.63%,2021-2023年淨現比分別爲127%/85%/77%,報表狀態及經營質量較優。2)東南亞、中東基建需求旺盛,驅動公司訂單高增:公司深耕東南亞(印尼爲主)市場,同時持續向中東、拉美等區域延伸。當前東南亞多國印發基建投資規劃,2021-2030年均基建投資預計超1.4萬億;沙特Vision2030推出Neom新城等多個巨型項目,有望帶動地基處理需求上行。2024H1公司新簽訂單12億,同比高增78%,其中海外簽單大幅增長92%。3)境內大連機場項目有望貢獻業績增量:5月公司公告聯合體中標3.9億大連新機場地基處理項目,該項目地基處理部分約25億,後續如若有新標段訂單落地,有望支撐全年訂單維持高增。根據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勵方案,2023-2025年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需達32%/26%/17%,三年複合增速25%。預測公司2024-2026年歸母淨利潤2.2/2.9/3.7億,同增27%/30%/27%,當前股價(截止9/30)對應PE分別爲23/18/14倍。

華鐵應急:國內高機擴容空間廣闊,海南國資入主後有望持續爲成長賦能。1)高機業務方面:高機與傳統腳手架及吊籃等工具相比具備明顯優勢,海外發達國家已運用廣泛,2022年美國全市場保有量爲77萬臺,人均保有量爲23.12臺/萬人,建築業增加值覆蓋率爲11.08臺/億元人民幣;而2023年我國保有量60萬臺以上,人均保有量約爲4臺/萬人,建築業增加值覆蓋率約爲7臺/億元人民幣,國內高機市場擴容空間廣闊。公司作爲我國高機租賃龍頭之一(2023年市佔率約20%),近年來持續快速增加高空作業平臺保有量,不斷完善管理體系、打造規模優勢,後續業績有望持續穩健釋放。2)多品類方面,公司當前積極延伸至叉車領域,運用高機業務渠道,有望持續打造多品類設備協同優勢;同時,公司還積極擴張智算業務,新籤算力服務合同已達20.18億元,其中設備已交付超6億元,持續打造成長新動能。今年海南國資入主公司,海南控股旗下多業務有望與公司形成協同,國資背景也有望幫助公司降低債務融資成本(測算有望降低1.2pct)。預測公司2024-2026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爲8.4/10.5/13.1億元,同增4%/25%/25%,當前股價(截至9/30)對應PE爲13/10/8倍。

蘇文電能:配電網改造升級持續景氣,民營EPCOS龍頭穩步擴張。隨着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分佈式能源、微電網、電動汽車和儲能行業快速發展,終端用電負荷呈現出增長快、變化大、多樣化的新趨勢,配電網改造升級需求持續提升。國家電網規劃“十四五”配電網建設投資超過1.2萬億元,佔電網建設總投資的60%以上,後續配電網建設有望持續獲資源傾斜。其中,2015年電力體制改革以來,配電網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民營企業憑藉靈活機制、差異化服務,持續享受改革紅利,市佔率持續提升。同時在“雙碳”背景下,工商業用電成本趨於提升,可幫助客戶提升用電可靠性、降低用電成本、促進節能減排的智能用電服務行業需求有望持續增多。公司系配電網民營EPCOS龍頭,立足傳統供配電業務的同時,積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業務開拓(電力電子設備、光儲充、智能用電等),以及海外業務擴張,持續打造長期成長新引擎。公司2024H1在手貨幣資金(含交易性金融資產)15.7億,當前市值僅約42億。預測2024-2026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5/3.0/3.6億元,同比增長219%/20%/20%,當前股價(截至9/30)對應PE爲17/14/12倍。

利柏特:精細化工模塊化龍頭,跨領域、跨產業鏈加快佈局,預計未來3年業績複合增速達37%。2022年起巴斯夫、英威達等全球化工巨頭爲提升供應鏈穩定性,逐步將生產基地轉移至中國,公司重點客戶在華投資規劃額超1500億元,帶動公司簽單維持高景氣。近年來公司基於精細化工模塊化優勢,加快拓寬業務佈局,橫向拓展新材料、油氣能源、礦業等領域,縱向延伸下游工程維保、工藝包運營業務,同時積極開拓境內優質客戶。公司擬發行轉債投向模塊製造產能擴充,對比EPC業務,模塊製造毛利率顯著更優,業務佔比提升有望帶動整體利潤率上行。當前公司在手訂單充裕,今年已披露重大新簽訂單約17億,截止24H1末公司在手現金7.7億,有息負債率僅6.6%,資產質量較優;2021-2023年淨現比分別爲138%/306%/184%,現金流表現優異。預測公司2024-2026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6/3.6/4.9億元,同增35%/30%/30%,2023-2026年CAGR達37%,當前股價(截至9/30)對應PE爲16/12/9倍。

方向三:建工檢測——深圳瑞捷、建科股份。建工檢測下游以地產、基建爲主,受地產新開工下行、基建財政資金緊張影響,行業需求持續收縮,龍頭營收端明顯承壓,同時重資產經營模式下,成本端設備折舊、人員開支相對剛性,致利潤率大幅下滑。當前地產優化政策陸續出臺、財政政策發力在即,下游需求預計將穩步恢復,有望帶動龍頭盈利具備較大向上修復彈性。此外,近期住建部提出建立房屋養老金、定期體檢、安全保險三項制度,有望提振存量房檢測需求,進一步打開龍頭中長期成長空間。重點推薦:

深圳瑞捷:第三方工程評估開拓者,客羣結構優化加速轉型。公司爲國內較早參與第三方工程質量與安全風險評估行業的市場主體之一,2022年受地產下行影響,營收業績有所承壓,2023年起公司積極調整業務結構,降低地產客戶佔比,開拓產業、保險等客戶:1)保險評估方向提供工程全生命週期保險減量服務,積極服務IDI(工程質量缺陷保險)評估市場,與人保、平安、太平洋、國壽等財險龍頭建立業務合作,先發優勢顯著。2)產業方向開拓騰訊、中國移動、華爲等優質客戶,提供項目建設評估及管理服務,同時基於“服務+平臺+數據”模式探索酒店品評、物業運維等新應用場景。2024H1產業/保險類收入同增190%/26%,地產收入佔比由90%高點降低至47%,客羣結構明顯優化,有望帶動盈利質量改善。此外,近期住建部表示研究建立房屋養老金、定期體檢及安全保險三項制度,公司深耕工程評估行業十餘年,積累豐富項目實測實量及風險評估數據,在既有建築風險評估領域具備明顯優勢,同時可依託現有保險客戶優勢切入存量房保險評估市場,有望重點受益房屋養老金各項制度試點落地。

建科股份:建工建材檢測龍頭,持續推進跨領域跨區域佈局,有望受益房屋定期體檢政策落地。1)依託收併購積極拓寬業務佈局:公司是區域建工建材檢測龍頭,2024H1江蘇省內佔比約70%。近年來公司通過併購逐步向省外開拓,打造川渝、浙江、兩湖、雲南、廣東五個區域中心,同時積極向建工外領域延伸,如食品領域、汽車檢測、消費品及電子電器檢測等,跨區域、跨領域佈局持續拓寬。2)房屋養老金試點加快推進,公司有望受益存量房檢測需求放量:近期住建部表示研究建立房屋養老金、定期體檢及安全保險三項制度,公司較早確立了由新建建築向既有建築服務轉型的戰略規劃,近年來着重發展對既有建築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進行檢測、加固、改造、修繕的質量公信及質量提升服務,同時參與房屋養老金政策課題研究,在既有房屋運營領域具備較強行業影響力,後續隨着房屋體檢試點逐步推進、存量房檢測需求放量,有望支撐公司建工檢測主業維持穩健增長。

投資建議

市場整體強勁反彈,後續優質成長股有望展現更高彈性,重點看好三大方向:1)基建房建鏈:受益近期政府一攬子穩增長政策陸續出臺實施,疊加後續還可能出臺增量財政政策,Q4基建、地產行業資金面有望邊際好轉,推動實物工作量加快落地,看好基建房建成長公司四季度基本面邊際改善,驅動估值加速修復,重點推薦鋼結構製造龍頭鴻路鋼構(PE 12X)、華南房建設計龍頭華陽國際(PE 14X)、供熱節能龍頭瑞納智能。2)優質賽道成長股:優質賽道長期成長空間廣闊,若後續宏觀需求改善基本面邊際修復彈性較大,重點推薦基建軟土地基處理龍頭上海港灣(PE 23X)、建築設備租賃龍頭華鐵應急(PE 13X)、配網民營EPCOS龍頭蘇文電能(PE 17X)、精細化工模塊化龍頭利柏特(PE 16X)。3)建工檢測:下游以地產、基建爲主,穩增長政策出臺有望帶動龍頭盈利具備較大向上修復彈性,同時房屋養老金試點推進有望帶動存量房檢測需求放量,重點推薦深圳瑞捷、建科股份。

風險提示

政策出臺及實施不及預期風險,需求恢復不及預期風險,各公司訂單承接與執行進度不及預期風險,測算誤差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