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光電政策強烈不信任 環團籲政府審慎思考再生能源治理路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右二)、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長黃子芸(左二)、副執行長黃靖庭(右一)、議題部專員鄭泰鈞(左一),上午在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行「能源轉型 公正先行 綠能發展首要促進社會對話建立共識」記者會,呼籲經濟部審慎思考再生能源的健全治理路徑。記者黃義書/攝影
近年光電爭議頻傳,不少毀農、侵害農漁民工作權益等爭議不斷出現,加上弊案叢生,臺灣人民對於綠能政策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環保團體與專家表示,能源目標不該輕忽社會溝通和治理品質,建立社會信任纔是光電治理的核心環節。
經濟部能源署於8月6日公告「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彙整我國光電發展現況與課題,說明光電發展應遵循的原則及框架、政策推動的階段性建議方向,並以網路意見徵詢方式蒐集意見。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舉辦「能源轉型,公正先行,綠能發展首要促進社會對話建立共識」記者會,記者會上認可經濟部撰擬能源用地白皮書,但也指出,經濟部應積極進行跨部會溝通及在地居民利害關係人對話,確保能源轉型的過程能公正,並以此爲基礎推動白皮書2.0,也纔有可能更臻完善的政策研擬與制度設計方向。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表示,臺灣地狹人稠、位處地震帶的先天條件而言,現實環境中沒有十全十美的能源發展選項,綠能已是相對能夠透過健全體制,並妥善處理外部成本的選擇。因此打開社會對話的空間、規畫透明的制度,審慎思考再生能源的健全治理路,是當務之急。
戴興盛表示,而淨零轉型過程中,我們不該再複製傳統開發方式,爲了達成能源目標而輕忽了社會溝通和治理品質,政府應以「先求質,再求量」的策略,以帶動社會接受度爲前提,推動光電政策。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說,近年來光電推動的挑戰與經驗中,最重要的建立社會信任與共識才是光電治理的核心環節,政府有義務說明能源轉型的政策引導作爲,也要建立充分的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平臺,讓社會各界不同價值與觀點獲得交流與理解,以尋求社會最大共識,惟有獲得社會、在地居民理解與支持,光電才能順利推進。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鈞說,白皮書中作爲正式政府文件,地面型光電若真的要落實以農爲本,不論是綠能發展區或不利耕作區等示範計劃,都需要實質性的調查,以農業發展爲主體的原則,主動邀請農業部一起研商如何在農地、農民數十年被忽視的地位和尊嚴脈絡下,透過光電真正替農業加值,並協力提升我國農業的永續發展。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說,若此白皮書能成爲適當的臺灣能源轉型的社會溝通文本,將有助於建立臺灣再生能源推動的社會共識,期待經濟部從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出發,持續精進2.0的內容,提出政策發展原則,銜接國土計劃體系來進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