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再造一個萬店品牌

農貿市場裡的星辰大海。

文 | 華商韜略 王寒

隨着鍋圈餚餚領鮮在全國的不斷落子,“社區央廚新鍋圈”的夢想,也在更大範圍投進現實。

作爲鍋圈未來的重要戰略項目,鍋圈餚餚領鮮首家門店,就坐落於鄭州管城區金城街菜市場內。

明亮的燈光、整齊的陳列、醒目的招牌,都使其因與環境的極大反差而顯得格外顯眼,吸引着來往人們的注意。

劉阿姨是這家店的常客,今年3月開張以來,只要到菜場買菜,她都會先來這裡看看。

在她面前,兩個凍櫃一字排開,一個陳列着已經完成醃製的蝦仁、牛排、雞排等食材,另一個碼放着塑封過的牛羊肉品,靠牆的位置則是炸物區,擺放着小孩子喜歡的蝦餅、洋蔥圈……

幾個身着統一工服、頭戴衛生網帽的員工各自忙碌着,看見劉阿姨來了,都跟她打招呼——與所有菜市場一樣,多買幾次菜,買賣雙方自然成了熟人。

可與過去不同的是,店內銷售的肉類食材,已經完成了洗、切、醃製等處理工序,還配有相應的調料包。涉及蔬菜與肉類混做的菜式,也由店員就近採購,完成了清洗、切剁的處理。

青椒肉絲、什錦蝦仁、宮保雞丁、酸湯肥牛、秘製烤魚……牆上貼着的菜單,羅列着28個選項。而對劉阿姨來說,自己只需想好要吃什麼菜,即可一站式備齊所有原料,回家簡單烹飪就能快速出鍋,既不用操心切切洗洗的太麻煩,更不用擔心多餘的食材放久了會壞。

“平時給家人做菜,問要吃什麼都說隨便,辛辛苦苦做好了,又嫌不好吃不愛吃。”劉阿姨說起自己的難處,她表示,現在好了,“食材是看得見的,做起來是方便的,味道是好吃的,價錢是不貴的。”

經劉阿姨計算,因爲餚餚領鮮將各種處理和搭配前置,成本比分別採購食材要低,“中午孩子們上班,孫子也在上學,我和老伴10-20元就能解決一頓飯,還能吃得挺好。”

餚餚領鮮的出現,無疑爲劉阿姨這樣的“菜場主力軍”,提供了健康、便利、美味的餐桌方案。事實上,該店復購率高達90%。換言之,短短5個月內,周邊居民已經完全接納了這一新物種的存在,並充分享受着其爲自己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而在鄭州首店開出之後,餚餚領鮮又相繼落子南京、杭州、西安、深圳、合肥、天津等十多個省會城市,持續進行覆蓋全國的運營摸底和數據調試。和鄭州店一樣,它們全都位於大型農貿市場內,輻射周邊多個社區,1公里內的常住人口密度都在5萬人以上。

數據顯示,全國農貿市場在冊存量約爲3萬個,可以預見,1個萬店品牌的雛形正在孕育之中。

鍋圈,正在再造一個“新鍋圈”。

預先完成食材多道處理,在最終的烹飪環節之前銷售給客戶,並非鍋圈首創。事實上,南方多地很早就有售賣類似速烹菜的傳統。

鍋圈要實現的真正突破,是將其在全國複製。與其最先賴以發家的火鍋食材不同,這一次,鍋圈面臨的情形顯然更爲複雜。

首先,對於多數地區,速烹菜依然是新事物,接受起來仍有難度。其中的關鍵在於,對於消費者來說,預處理環節並不發生在自家廚房,如何才能消除食材品質和衛生安全等方面的疑慮?

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夫妻店,這個問題只能靠經營者的誠信來擔保,真實情況不得而知。然而,當主體是一個已經擁有萬店經驗的品牌,答案就清晰多了。

因爲鍋圈不僅有強大的品牌作爲後盾和證明,其從長期性的全國經營沉澱而來的標準化能力和管控體系,更是品質與安全有力的現實支撐。

據瞭解,餚餚領鮮店內銷售的所有食材,均由中央廚房全程冷鏈配送,實現了從源頭到倉庫層層把關;而當食材抵達門店後,店員的所有操作,都必須符合全國統一的流程標準。

爲了強化經銷商的標準意識,除了開店選址、裝修設計、物流配送、促銷宣傳等整店輸出服務外,鍋圈還實現了門店經營情況的全程跟蹤,以及定期定向培訓、一對一指導。

在鍋圈的設計中,正是萬千參與者對制度的嚴格執行,在每一個環節遵守操作規範,鉤織出品牌聲譽,凝結了用戶的信任。

當然,這只是打消了消費者疑慮,邁出嘗試第一步的基礎。健康、方便的基礎上,只有真的好吃,才能讓消費者愛吃、想吃,才能推動消費者持續復購。

要做到這一點,在幅員遼闊、口味迥異的我國實屬不易。

爲讓餚餚領鮮成爲千家萬戶的共同選擇,鍋圈決定以區域爲單位,進行差異化產品研發,打出一套“家常小菜+地方大菜”的組合拳。

具體來說,各地門店除了標配奧爾良烤翅、黑椒牛排、免漿黑魚片、炸小酥肉等基本款外,還會因地制宜研發地方特色菜式,比如,在河南地區的菜單中加入黃河大鯉魚、在廣東地區的菜單中銷售牛雜煲等。

事實上,透過餚餚領鮮將首批門店落子到全國各大省會城市就可以看出,其正是要深入到每個地區內部,既讓流程管理的標準化最大限度地落地生根,又要發掘地方特色,讓菜品研發最大程度地滿足當地人的口味喜好。

簡言之,就是將“同”與“異”做到最好,找到最佳平衡點。

餚餚領鮮的持續推進,是“社區央廚新鍋圈”全新戰略的階段性成果。

該戰略4月份首次對外官宣,鍋圈董事長楊明超此前也曾在一場活動中談到,“鍋圈希望通過上游工廠將複雜的食材進行標準化處理,免除掉家庭廚房中最麻煩的洗切配等流程,成爲中央配菜間;再由社區門店進行食材搭配組合,提供消費者一日三餐的飲食方案,最終成爲社區中的中央廚房。”

如今,隨着餚餚領鮮的加快落地,人們才更加體會到“社區央廚”的真正含義。

顯然,鍋圈的野心遠不止是在火鍋、燒烤場景中爲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而是早已將目光投向更高頻的消費場景——人們的一日三餐,健康、方便又美味的速烹菜正是其祭出以精準撬動菜市場主流客羣的利器。

甚至這還不夠。就在全國人民的餐桌都在因爲餚餚領鮮發生變化的同時,十萬輛鍋圈小吃車也在駛進中國的大街小巷,爲加盟者、經銷商的營收添柴加火,也爲消費者的生活增添着無窮滋味。

你會發現,不論是菜市場檔主,還是流動攤販,傳統市場中的個體經營者,正在鍋圈的賦能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而鍋圈之所以能夠不斷髮現消費者痛點,提出更高效的解決方案,鏈接買賣雙方,快速裂變出千城萬店的新興模式,不僅在於其強大的市場洞察能力,背後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更是其勇敢嘗試的底氣所在。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鍋圈共擁有3家自有食材工廠、投資參股一家工廠、合作的食材供應商超過260家,同時在全國擁有15家倉儲服務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鍋圈更是接連出手,宣佈戰略投資、產業賦能小板凳街坊火鍋、圍辣小火鍋、鄭喜旺燒烤、伍學長現烤串夾餅四家餐飲零售品牌,此後僅僅一週,又全資收購河南華鼎冷鏈倉配科技有限公司。

對C端生態和供應鏈體系的不斷夯實,讓鍋圈創造了一個三贏局面——企業收穫不斷擴大的商業生態,商家收穫經營賦能和品牌背書,消費者收穫美食健康與便利。

這樣的良性循環一旦形成,對整個社會而言,不僅代表着更多就業在被解決,更多家庭的生計得到保證,也意味着,更多幸福正因鍋圈的“社區央廚”夢想而產生。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