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國歌漫談:1978年全國人大決定重填國歌詞,四年後迴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中國第一首正式法定國歌是《鞏金甌》,由清政府在宣統三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義前六日)頌定。在此之前,清政府使用過一些代用國歌。

最初認爲大清帝國也應有國歌的,是清駐英大使曾紀澤(1839-1890年,曾國藩次子)。他在出使期間,看到西方國家在公共禮儀場合演奏國歌,甚爲感動;他和其夫人劉氏皆通音律,兩人就合作了一首“國調”。曾紀澤把這首曲子叫做《華祝歌》,歌詞部分原文是:“一統舊江山,亞細亞文明古國四千年!最可嘆:猶太、印度與波蘭,亡國恨,談之心寒!”

據考證,《華祝歌》曾作爲國歌在1884年倫敦世界衛生博覽會上演奏。在此曲之前,曾紀澤還曾請德裔英國作曲家本聶狄克(Sir Julius Benedict)協助完成過《普天樂》一曲,並於1882年將相關信息發表在英國雜誌上。

關於《普天樂》的記載較少,據傳、其部分詞句爲:“嘆光陰,如流水,區區終日,枉用心機。辭是非,絕名利,筆硯詩書爲活計。樂齏鹽稚子山妻,茅舍數間,田園二頃,歸去來兮!”

另據載,1887年英國外交部曾詢取“中國國樂樂譜”,時任清駐英大使劉瑞芬曾交予曾紀澤所作的《普天樂》樂譜。《普天樂》被我國音樂理論家廖輔叔認爲是中國最早的國歌。

曾紀澤

李鴻章

曾紀澤曾就國歌問題上奏並將《普天樂》作爲國樂草案呈送清廷,但未得到批准。到1896年、李鴻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歐和俄羅斯訪問,因爲要在歡迎儀式上演奏來賓的國歌,所以找了首王建的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其家鄉安徽廬劇中的“倒七戲”配樂,臨時作爲國歌。

後來,此曲成爲清朝對外場合之代國歌,稱《李中堂樂》。歌詞爲: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但是《李中堂樂》也未得到清政府批准。1906年,清政府成立陸軍部,陸軍部譜制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清朝官員們就用這首軍歌權代國歌。詞爲:

1910年,曾到日本考察過音樂的禮部左參議曹廣權,鑑於“各國皆有專定國樂,極致欽崇,遇親貴遊歷,公使宴集,既自奏國樂”,而“我國國樂從前由出使大臣曾紀澤權宜編制,聲調緩慢,至今各國常致疑問”,他奏請“整飭禮樂,以正人心。”

攝政王載灃批准了奏摺,典禮院隨即開始了國樂的制定工作,參照日本、英國國歌的形式制定了國樂《鞏金甌》,並做了說明“我國國樂,義取和平,詞無誇飾,足與英、日輝映,增光壇坫矣。”

這是《鞏金甌》的歌詞,曲名的含義是鞏固國土;其中“鞏”是鞏固的意思,而“金甌”在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國土。歌曲由清政府海軍部參謀官、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作詞,採用曲譜是清朝的傳統雅樂,由禁衛軍軍官、皇室成員溥侗編曲。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頒佈了《中華民國國歌》,沈恩孚作詞,沈彭年作曲。歌詞是:

1915年,袁世凱廢棄了孫中山頒佈的國歌,啓用《中華雄踞天地間》爲國歌,作曲爲王露,歌詞來自蔭昌:

段祺瑞

最早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國歌的是馬敘倫

袁世凱之後,1920年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有徵集國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作曲家肖友梅將《尚書》中的《卿雲歌》選作歌詞並作曲,歌詞是:

《三民主義歌》則是最廣泛意義上的中華民國國歌,中國國民黨黨員胡漢民、戴季陶、廖仲愷、邵元衝合作作詞,原爲黃埔軍校的校歌,北伐成功後、中國國民黨選擇三民主義歌歌詞爲黨歌並公開徵求伴隨音樂,程懋筠的作曲最終被選中。1943年,《三民主義歌》正式成爲中華民國的國歌。

歌詞曰:

中華民國另設國旗歌,名爲《青天白日滿地紅》,由戴傳賢作詞、黃自譜曲。歌詞爲:

新中國成立後,《義勇軍進行曲》被選定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原爲1935年上映的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決定國歌歌詞由集體重新填寫。

重填的歌詞是: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決定恢復國歌原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