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支援 碳捕捉前瞻技術亮相

這項計劃由臺大化工系教授康敦彥、郭修伯、吳嘉文、餘柏毅及化學系教授陳浩銘組成團隊。材料採超微孔金屬有機骨架(MOF),針對煙道氣的氮氣、水氣及二氧化碳等,以MOF奈米空腔選擇性吸附二氧化碳,操作過程中不須加熱再生。

而捕捉的二氧化碳再以電化學方式,轉化爲合成氣、甲酸、乙醇或乙烯等負碳化學品,可供橡膠、醫藥、紡織、電子、半導體等產業用,但純化則另外處理。

臺灣目前能源供給主要仰賴化石燃料,火力發電碳排約佔全國的14%。產業界每年碳排佔全臺55%。目前業界採用的碳捕捉技術多以氨溶液和鹼性化合物做爲吸收或吸附劑,但再生過程耗能,也間接產生額外碳排,據估算,每捕捉1公斤間接產生約0.4公斤額外碳排。

研究團隊介紹,通透式薄膜碳捕捉有望將捕碳效益從60%提高至約90%,也就是每公斤二氧化碳僅產出0.1公斤額外碳排。若國內10%傳統化學捕碳方式替換爲薄膜通透式技術,每年可減少約500萬噸碳淨排放量。

康敦彥表示,薄膜碳捕捉技術就像汽車貼隔熱紙,僅材料老化時需要更換。團隊也透露,目前與法人單位或廠商有接洽,以石化業爲主。陳浩銘提到,以臺塑麥寮廠二氧化碳捕捉每年處理量約百萬噸,未來希望可達到相同等級,盼二年內進到實際場域驗證。

對於成本問題,餘柏毅說,試量產機臺花費約500萬到1000萬元,規模擴大後會下降,現階段每噸處理成本約500美元,上線後有望將到100美元甚至50美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