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民進黨勝選拿臺企泄恨?這些原因 北京這次難得逞
報導指出,賴清德在1月13日當選臺灣總統,爲立場傾向獨立的民進黨贏得連續第三個任期。這次的選舉結果將影響臺灣與中國的關係,也將影響兩國之間的商業關係,而基於臺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的核心角色,這場選舉也將影響臺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之間的商業關係。
這次臺灣人民仍然選擇了北京不樂見的組合,按照以往慣用的手法,中國共產黨可能透過打壓臺灣企業來表達對民進黨勝選的不滿。
過去這種霸凌行爲總是迫使臺灣企業要不支持立場親中的國民黨,要不就像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和臺灣身價最高的公司臺積電一樣,完全遠離政治。
但這次情況不同,企業界大老,即使是那些和中國大陸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家,也不再如此畏懼中共,有些人甚至公開站隊,表態支持民進黨。去年初和碩董事長董子賢出任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而在這次大選前夕,力積電創辦人兼董事長黃崇仁公開力挺賴清德,稱在三位總統候選人當中,賴清德最具國際觀和行政資歷。
《經濟學人》分析指出,臺灣企業越來越抗拒中國的強硬手段有幾個主要原因。諾丁漢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Chun Yi-Lee表示,美國對中國製產品課徵關稅,降低了中國出口製造業的吸引力。新冠疫情期間嚴厲的「清零」封鎖政策,以及對消費科技等產業的任意打壓,則進一步削弱了中國的吸引力。近來中國經濟低迷不振,讓這樣的感覺更加明顯:即臺灣的經濟前景,可能不必要與中國大陸如此緊密地綁在一起。
臺灣的貿易與投資趨勢已經發生明顯的轉變,截至去年11月的一年間,對中國的出口佔比降至23%,較2021年創下的歷史新高(佔比爲30%)大幅滑落,亦創下近20年來新低。在2010年,臺灣全年對外投資額超過8成流向中國大陸,而到了2023年,這個佔比跌到只剩11%。和碩與鴻海等公司正積極轉向印度和越南等地,這些國家不僅提供更便宜的勞動力,也能避開美國的關稅。
根據最近的一項民調,更多臺灣企業主關心的是臺灣能否加入由澳洲和日本等12個國家簽署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而非國民黨政府在2010年與中國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
報導指出,北京當局讓臺企「受苦」的能力正持續減弱,還有另一個原因。臺灣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出口有超過6成是電機設備和電子產品,包括電腦晶片,斷開此類產品供應對中國買家的打擊,可能超過臺灣賣家感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