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精品狂吹韓風

Gucci於南韓景福宮舉辦2024早春系列大秀,並以此紀念品牌進軍南韓25週年。(Gucci提供)

Gucci代言人IU出席2024早春系列大秀。(Gucci提供)

Gucci Bamboo 1947系列天藍色迷你手提肩揹包,12萬7600元。(Gucci提供)

Ferragamo日前宣佈韓國大勢男團NCT成員Jeno Lee成爲品牌首位男性全球品牌大使。(Ferragamo提供)

Louis Vuitton於首爾的潛水橋舉辦品牌首次早秋系列大秀。(美聯社)

Fendi《Hand in Hand》特展現場展出的合作Baguette包款。(Fendi提供)

Fendi於北京舉辦《Hand in Hand》特展。(Fendi提供)

Jennie與Calvin Klein推出聯名膠囊系列,品牌併爲其舉辦大型快閃店活動。(Calvin Klein提供)

LV史上最年輕大使NewJeans成員Hyein現身LV早秋大秀。(CFP)

Prada Galleria Saffiano皮革包款,11萬元。(Prada提供)

時尚潮流總緊跟世界趨勢,從品牌走向,也能發現熱錢流往何處。亞洲向來是各品牌兵家必爭之地,過去日本、大陸曾陸續備受關愛,從品牌對當地推限定包、辦大秀就可略窺一二,但近年卻改朝娛樂產業稱霸的南韓狂奔,疫情後更是明顯,今年不斷官宣韓國藝人成全球代言人外,精品集團的龍頭品牌上月更分別在首爾辦大秀打對臺,均可見品牌對韓國市場的重視。

炫富文化助長消費

精品在韓的爆發,其實有着文化背景影響。由於韓國消費者高度重視外表,將穿搭與財務成功做掛鉤,因此「炫富」成爲韓國普遍的文化;在年輕族羣方面,由於高房價讓他們放棄買房,將薪水投資於自己身上,投入更多的金額購入名牌意願也高。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統計發現,韓國奢侈品人均消費支出於2022年增長24%,達到168億美元(約臺幣5166億),種種數據皆表明熱絡的韓國精品銷售狀況。韓國金融監督院資料也顯示,愛馬仕、LV、香奈兒去年在當地銷售額均有兩位數的增長,Dior、Prada、Tiffany & CO、ROLEX更創下進入韓國以來歷史新高。

官方支持創造雙贏

爲搶攻韓幣,包括開雲集團旗下的Gucci、LVMH的Louis Vuitton(LV),兩牌隔週於首爾辦年度大秀。前者在擁有600年曆史的景福宮舉辦2024早春系列,後者則在漢江上潛水橋上推出早秋秀,兩個場地皆是韓國首度舉行時裝展演,驚豔在場來賓與線上觀看的各國時尚粉絲。

其實能讓地標封街辦秀,背後也與當地文化部、首爾市府政策息息相關。韓國政府宣佈針對2023至2024年推韓國訪問年,希望透過多種活動推廣「K-文化」,與名牌合作自然有助能見度,透過與牌子簽訂相關合作企劃,如首爾韓國旅遊發展局與LV簽訂戰略伙伴協議,保護漢江自然資源的長短期項目、Gucci則與韓國文化財廳達成協議,展開長達3年的合作,爲保存和修復景福宮而努力,更是達到官商雙贏。

當然最重要,就是強勢韓國娛樂產業的影響力。韓星帶來關注、流量加上帶貨力,讓近年精品行銷更「韓流化」,光是2023年被官宣成精品全球品牌大使的便超過7組韓國藝人,以Calvin Klein(CK)與BLACKPINK的Jennie推的膠囊系列爲例,雖Jennie舞臺偏高冷、看似遙不可及,但社羣也經常上傳日常生活,讓年輕粉絲認爲她好親近,因此膠囊系列在韓上市首日引發排隊潮、官網當機,而且帶貨外溢到全球,例如人氣商品在臺當日便售罄,全系列則在18天內賣完,銷售力驚人。據瞭解,Jennie自2019擔任代言人至今,CK業績成長約200%,比過往的歐美代言人的市場效益、宣傳效果更爲顯著,這樣的前例,讓更多品牌急着搶知名韓星代言。

雖時尚韓流勢不可擋,但已是亞洲精品銷售重點的日本、大陸,精品也不會輕易放手。尤其是日本在日幣貶值期間,吸引大批海外觀光客在當地購買精品,從日本百貨協會資料顯示,光2022年銷售金額便是3年前的3倍,因此不少品牌持續推大型活動,Prada上個月舉行日式藝術文化體驗Prada Made、香奈兒本月初重現2023 Metiers d’art工坊系列。大陸隨着邊境解封,也有不少品牌舉辦活動,如Gucci 《寰宇古馳》典藏首站選址於上海、Fendi於北京舉辦《Hand in Hand》特展等。

臺灣缺國際級明星

其實臺灣精品消費力也十分驚人,疫情期間不少百貨公司靠着精品業績拉擡收益,也有部分精品品牌VIP活動也選擇臺灣作爲首站,但難像韓國這樣吸引到國際級活動。除中央與地方政府缺乏完整政策,協助品牌商借話題景點,臺灣娛樂缺乏國際級明星,也讓活動難以移師臺灣。除了知名度,業界人士也私下透露,精品總部選擇合作對象時,對「未來發展」十分看重,但臺灣藝人受限於多種限制,藝人不方便向品牌透露未來計劃,僅能以現有的作品、新聞、社羣聲量等預期未來發展,故在與品牌深度合作的審覈略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