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教育風向已變, 一羣高知媽媽正在轉移賽道……

國際教育風向已變。

更多中國家庭意識到,無論孩子出國發展,還是留學歸國,與國際接軌實力固然重要,但對中國孩子來說,文化認同的意義更爲深遠。

作爲新加坡百年名校南洋華僑中學的聯屬學校——廣州新僑學校,融合中新教育的精髓,爲孩子奠定學科基礎,培養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各種能力,最終讓他們成爲真正的雙語雙文化人才,走向世界舞臺。

作者:沈眉莊。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最近我接觸了一個國際家庭,先生是德國人,太太是中國人,家裡有2個混血男娃。

大家聊了幾句教育話題。

海外留學生活多年,媽媽Lynn對西方教育多元理念青睞有加,但同時她非常重視孩子的中文聽說讀寫能 力。“我和我的德國先生一直在追尋中間的路。”

國際教育發展至今,人們逐漸意識到: 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才能充分發展自我走得更遠。與國際接軌的學術能力固然重要,孩子的身份認同更關鍵。

西方教育“教做事”,東方教育“教做人”,各有所長,並無優劣之分。

100多年前,在 “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精神的指引下,愛國華僑陳嘉庚在新加坡創辦了當地第一所華文學校:南洋華僑中學(後更名爲新加坡華僑中學),如今已是世界上最頂尖的中學之一。

教育的崛起輸送了大量雙語、雙文化的精英人才,創造了新加坡的奇蹟。

剛 剛卸任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他身上散發的中國傳統士大夫般濃郁的家國情懷和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兼有西方科學法制精神下的理性和公正,便是這種教育結果。

看了不少學校兜兜轉轉,這位媽媽最後選擇了廣州新僑學校(下簡稱“新僑”)。

這所學校是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HCI)的聯屬學校,也是唯一一所由華中國際學校(HCIS)共同管理的新加坡境外學校,有濃郁的新加坡色彩。

新僑學校既有新加坡學術務實、強調領導力的一面,又吸納了中國國家課程的精髓,重視中國文化,非常符合Lynn對孩子們的規劃。

教學樓被命名爲“經世樓”和“致用樓”,取學校價值觀中“經世致用”

讓我們走進新僑校園,看看中新融合教育是如何呼應時代需求,培養面向未來,敢爲天下先的棟樑人才。

新加坡學術領先的秘密

藏在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上

一個廣告片,該如何把魔芋爽、風油精、可樂拍出高級感?

可樂瓶飛入水中,在碰撞的瞬間產生大量氣泡,畫面一轉,瓶蓋擰開,棕色的液體噴涌而出

風油精沉入水底,驚起一片氣泡,給觀者一片透心涼

看看這炫酷的運鏡、利落的轉場,很難想象這是一羣6年級學生的英語課後作業。

是什麼樣的英語課,需要拍攝廣告片?

新僑小學課程設計是圍繞六大超學科主題開展的超學科主題探究,將小學階段 義務教育課程的課綱知識融入,並進行雙語教學,每個單元涉及一個超學科主題。

比如,這次超學科主題與“藝術”相關,於是在上英語課的時候,Mr. Jacob他向孩子們發起話題:在你眼裡,什麼是藝術?他引導孩子一步步地探究,並最終定下嘗試拍攝一部英語廣告片的挑戰。

新僑小學英語深度融合新加坡的STELLAR教學法(STELLAR, Strategi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a ding), 注重閱讀、強化應用,通過有效的輸 入和輸出,鍛鍊學生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上,Mr.Jacob爲大家準備了一些藝術主題的閱讀材料,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認識了大量與藝術相關的單詞:Artistic(藝術的)、Concept(概念)、Composition(構圖)、Aesthetics(美學)。像閱讀的環節,幾乎在每節課都有設置。

面對這樣抽象的詞彙,Mr. Jacob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呢?方法就是“思維導圖”。孩子們親自畫一畫,理一理,抽象的單詞就這樣被牢牢記住了。

在新僑的課堂上尤其強調“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老師的協助下,學生們代入廣告人的角色,他們分工協作、上網搜索拍攝教程、完成視頻腳本、搭建簡易拍攝棚、通過打光突出主體、最後用一臺Pad完成拍攝,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相關的英語詞彙、語法和表達。

風油精小組繪製的分鏡頭腳本

在這羣新僑小學生眼中,英語學習不只有背誦默寫、考試排名,而是充滿了樂趣和未知的探索之旅,他們充分調動多重感官,激發潛能,用英語和真實世界鏈接。

值得一提的是,新僑小學採用新加坡數學特有的CPA教學法,從具象化,到形象化,再到抽象化。可視化後的數學概念更便於學生理解,而將數學概念與實際生活關聯,讓他們在應用中夯實基礎。

孩子們在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成爲了學習的主人,每個孩子的內驅力非常強大,新僑學生熱愛的學習的奧秘就在於此。

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在新僑中學有了更豐富的展現。

在一堂七年級的綜合人文課上,學生被分成幾個小組,老師Ms Miranda向學生髮起了一個穀物分類挑戰——每組隨機分了4-5種穀物,學生對穀物進行辨認和分類,並闡述理由。

課程的目的是通過穀物分類去了解世界上各個地區早期文明對動物、植物的馴化過程,從而思考不同文明的共性和不同之處。

“這門課程綜合了歷史、地理、道法三門跨學科課程,不僅將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知識容納進來,也採用了國際課程的理念。”任課老師Ms Miranda解釋說。

在完成“早期人類文明的動植物馴化”的學習後,班上就開展了一場關於“Are People benefit more from agricultural or less”(人們從農業革命中收益更多還是更少)的辯論。

正方的學生認爲:農業革命增加了糧食供應,養活更多的人口,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農業科技的發展......

反方學生認爲: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往往涉及大量的水資源和土地使用,導致資源過度開發和耗竭,破壞了環境。農業革命也導致傳統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

生動的學習場景,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極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心甘情願學習、參與課堂討論,而不是被老師推着走。

新僑初中階段是以國家課程爲基礎,在國際化課程理念框架指導下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都是相對一致的,但是多元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術需求,讓課堂變得非常豐富——

比如在上面這節綜合人文課採用了蘇格拉底研討組。每個學生輪流擔任組長,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人人也都有 觀察他人觀點的機會。

比如中學英語課上經常會採用茶館式分組學習法,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互相幫扶,共同進步;

科學課上會採用科學研究法,通過尋找證據和分析證據,構建學生的思辨力和科學思維;

還有畫廊漫步法,學生離開固定的桌椅,在展板上記錄文本、觀點、圖像,不設限制,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去年3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一行訪華時,特意來到了新僑學校視察,對新僑教師的豐富教育經驗與所採用的新加坡教學法表示認可。

時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走進課室 與課堂中的師生交流

新僑學校硬核的雙語教育和“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離不開硬核的師資力量。

學校現任教育督學潘兆榮博士是原新加坡華中總校長,在華中任職35年,曾三次獲新加坡總統頒發國慶勳章。

日常教學由多位新加坡教育背景的老師和其他優秀的中外教一起挑大樑,一線教師中不乏在華僑中學、華中國際、新加坡萊佛士書院等頂尖學府任教經歷,最大程度保留新加坡學術精髓。

面向未來的世界公民

需要公僕式的領導力

在談到國際化教育時,很多人都會提到“領導力”培養。但對於領導力的內核是什麼?如何培養學生的領導力?新僑有自己獨特見解。

G11 Michelle、G10 Alethea、G9 Tinac與Cynthia

照片中的四位新僑女生,剛剛完成了一個長達7個小時的街頭採訪。她們在春寒料峭的廣州街頭,與不同年代,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女性、男性,熱火朝天得聊了一個話題——月經。

這是由四位學生髮起,名爲“燦爛的我們”的“女孩加油”公益項目中的一個環節,項目聚焦“月經貧困”。

在學校的支持下,從立項、策劃、執行、分工,她們制定了詳細的to do list,最後爲山區女孩募集到超過600份衛生巾。

她們向我解釋了什麼是“月經貧困”——因爲無法承擔衛生巾的費用,世界上有大量貧困女子採用衛生巾“平替”,並付出沉重代價,或感染疾病、或早早輟學、或承受心理壓力,陷入貧困循環。

女孩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幫助到陷入月經貧困的同齡人能安全、有尊嚴地度過生理期,像花兒一樣燦爛生長。

一次募集實則杯水車薪,想要從根本上消除“月經羞恥”“月經貧困”,改變落後的兩性觀念,她們要做得更深入。

在新僑的學生播客節目《問題不大》,女孩子們邀請到The Lotus創始人Scoot Wang以及廣東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陳秋霞醫生連線,製作了一期播客,分享如何科學看待月經,做好經期護理,保證自身的健康與安全。

在未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終會被時代淘汰,真正的領導者是那些能看到他人的苦難,並用行動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人。

這就是新僑強調“公僕式領導力”的內核:鼓勵學生通過領導、關心和激勵同學,實現自身價值。

女孩們募集到的衛生巾

同時,學校也不是一座孤島,學生也不是被“矮化”的成人,他們需要關注世界在發生什麼、社會存在什麼問題,在真實問題的衝擊下,找到自己的定位。

今年寒假,26位新僑學生出發前往新加坡,在7天6夜的領導力學習之旅上,他們走進了新加坡的金融科技、養老醫療、環境保護、創新科研中心等領域。

置身於這些真實的世界問題,他們帶入角色,真切感受領導者們如何敢於擔當、直面挑戰、做出決策。

學生參觀新加坡黃廷芳醫院ICU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總裁,你如何制定經營策略?

如果你是環境部官員,你最關注什麼問題?

如何爲人口老齡化做準備?

這是新僑高中生們正在思考的話題。

過程中,他們逐漸懂得優秀的領導者往往意味着承擔更大的責任,體驗到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時的堅韌精神。這些寶貴的經歷將對他們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陳嘉庚論壇”是另一個重要的中新學生交流項目。由廣州新僑學校與新加坡華中國際學校聯合發起,自2023年6月起,每年由兩校輪流舉辦。

諾獎得主進校園

全球校友託舉的無限未來

作爲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大家庭中的一員,廣州新僑的國際資源實在令人羨慕。

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28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姆斯·弗雷澤·斯托達特教授做客新僑,跟學子們分享自己的科研歷程,激勵孩子們不要害怕失敗。

“成功的秘訣是克服失敗的能力。我總是非常努力尋找解決負面問題的方法,把一團糟變成好事。”

斯托達特教授到訪,讓新僑學生興奮不已。9年級的女孩Wendy還送上了自己設計的畫作。畫面中的原子與斯托達特教授的獲獎科研成功相關,整個畫面廣闊複雜,就像斯托達特教授的化學世界,充滿可能性。

一睹諾獎得主的真榮,並聆聽大師的建議,甚至與教授同臺、對話,榜樣的力量極大激勵到新僑學子。一位同學在活動結束後的朋友圈裡說:“握手的瞬間:我從現在起要好好學化學!距諾獎最近的一次!要更近!登頂!”

榜樣在心裡留下種子,不知什麼時候會生根發芽,但一定會支撐學生走完要走的路。

前文提到今年寒假的“新加坡領導力營”,新僑學子探索了本地的知名公立醫院和創新大學,還與新加坡環境部官員對話,瞭解新加坡的環境保護政策……

這些珍貴的資源,都是依託於“華中系”校友團大的社會影響力,各方聚力託舉學生,讓他們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到更遠的未來。

結語

歷經三年辦學,廣州新僑學校中新融合的教育已經結出累累碩果。截止到今天,7位創校畢業生獲得了來自英、美、澳、加、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超過84份offer,包括帝國理工、倫敦大學學院、羅格斯大學(被譽爲“公立常青藤”)、多倫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等。

不僅如此,這羣創校畢業生的專業覆蓋各個領域,包括:物理、化學、心理學、航空航天、計算機、酒店管理等。

在這所既傳統又現代,既中國又國際的校園裡,他們堅定地向着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展現自己的才能和潛力,成長爲真正的雙語、雙文化人才。

如同一位新僑老師所說:“新僑2024屆的高中畢業生們並不是一直站在舞臺中央的孩子,但他們擁有着不同的個性,有着自己獨特的視角。他們不僅僅是畢業生、更是創校生,過去三年裡與新僑共同成長。”

如何培養能在中西文化之間遊刃有餘的棟樑之才?學術力、領導力、雙語能力和文化認同缺一不可。

對新加坡教育傳承發揚,對世界問題的持續關注,同時依託於國情和本土特色的廣州新僑學校,讓我們看到孩子走向世界,走向幸福的可能。

5月25日(本週六)

誠邀對新僑感興趣的家長

走進中新融合的校園

更多信息請掃碼諮詢!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