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產能過剩”是美國打壓中國的又一話語陷阱
鄭韜
近期,美國頻繁炒作中國工業製造品“產能過剩”,特別是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爲代表的“新三樣”,妄稱中國正以“極低價格像潮水般出口”“威脅他國產業發展,衝擊世界經濟”。其實明眼人都清楚,這不過是美國打壓中國的新話語陷阱罷了。
中國到底有沒有產能過剩?
從產能利用率看,長安、埃安、理想等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產能利用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比亞迪2023年產能利用率甚至高達159.5%,可謂開足馬力忙生產。中國鋰電池和光伏組件製造頭部企業2023年產能利用率均超過70%,遠高於40%多的全球水平。從產業利潤率看,今年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0.2%,實現8個月連續增長。此外,國產新能源汽車在歐洲的平均售價是國內2倍,個別熱門車型售價在美國更翻漲7倍,不存在所謂的“低價傾銷”。從整體制造業看,今年3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50.8%,高於美國的50.3%。其中,新訂單指數爲53.0%,原材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均爲48.1%,幾項關鍵指標穩定增長,均高於美國同期水平。從全球需求看,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要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每年需要4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現在的產能是每年1400萬輛。總之無論怎麼看,中國產能都沒有過剩。
美國緣何炒作無稽之談?
一是給美國在競爭中落後遮醜。據統計,美國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僅爲5.3%,位列全球第七;美國99%的電動汽車電池依靠進口,而中國企業佔據了這個市場的56%。美國不得不承認,在新能源賽道他們已經落後,然而究其原因並不在中國,而在於美國產電動汽車5萬美元的高昂均價,在於兩年僅多建成7家的緊缺充電站,在於被動了奶酪的化石燃料公司橫加阻撓,更在於兩黨政治鬥爭導致的政策“翻燒餅”。更具諷刺性的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如果別國賣你廉價商品,你應該買過來,然後把你廉價生產的商品賣回去,這就是比較優勢。但現在她卻無理指責中國政府“低價傾銷”,造成市場扭曲。彭博社評論稱,世界上最優秀的經濟學家拋棄了200多年來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二是展示對華強硬姿態拉選票。前有拜登在大選關鍵州之一、以汽車爲主導產業的密歇根州表態將對中國的電動汽車採取高關稅措施,後有特朗普叫囂如當選總統,將把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提高到至少60%。實際上,中國電車尚未在美國市場上發力,去年中國直接對美出口的純電動汽車僅爲3.68億美元,可見美方此時拋出所謂“產能過剩論”,不過是把它當作拉攏選票的政治工具。
三是推動重要產供鏈去中國化。美國一邊指責中國補貼驅動,一邊大搞“雙標”,通過立法、技術投資等方式扭曲公平競爭,破壞全球供應鏈。2022年8月,美國出臺《通脹削減法案》,規定美國消費者購買符合要求的清潔能源汽車可獲得最高7500美元補貼,但使用中國產的電池組件的車輛除外。美還主導“印太經濟框架”(IPEF)達成供應鏈協議,以建立“排除中國”的供應鏈。
美大搞保護主義將帶來哪些危害?
擾亂全球市場秩序。美《通脹削減法案》規定享受美補貼的新能源車整車必須在北美組裝,且不得包含任何由“受關注的外國實體”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這是赤裸裸的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產業政策,不僅直接針對中國,甚至還引發了歐盟、日本以及韓國等盟友的強烈不滿。歐盟接過“產能過剩論”,宣佈開啓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引發歐洲經濟界擔憂。
阻礙環保科技進步。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重點企業,全球有效專利量已超過10萬件。在鋰電池特別是固態電池領域,中國是全球主要的技術來源國之一,關鍵技術專利申請量佔全球的36.7%。在太陽能電池方面,目前中國全球專利申請量爲12.64萬件,排名第一。可以說,同中國脫鉤,就是同新能源技術進步脫鉤,就是讓技術合作斷鏈。
滯緩全球能源轉型。近年來,得益於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產能和技術突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無視國際能源署關於當前化石燃料使用量仍然“過高”的警告,逆環保而行,不斷增加化石能源供給,直接拖累全球氣候治理。美國不但自己不作爲,還阻礙中國新能源技術和產品爲各國能源轉型助力、爲全球氣候治理造福,美國的邏輯令人費解,做法令人不齒。
面對美國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霸道霸凌,我們不禁要說:“絆倒別人”不會讓自己跑得更快!只有改變謀求獨霸的思維,丟掉忌憚他國發展的狹隘,摒棄心口不一的虛僞,纔有可能讓自己變得更好、讓世界變得更好。(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