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會三年曠視科技撤回IPO:累計虧損150億元
11月29日,頂着人工智能(AI)“四小龍”光環的獨角獸——曠視科技,傳來IPO進程終止的消息。根據上交所官網信息,因曠視科技及主承銷商中信證券主動要求撤回註冊申請文件,證監會決定終止曠視科技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註冊程序。
這幾年,曠視科技在謀求上市的路上不斷求索,不斷輾轉港交所、科創板。2021年3月,曠視科技在科創板的IPO申請終獲受理,同年9月就已過會。但三年過去,曠視科技的上市計劃卻無奈折戟。2024年7月初,曠視科技還更新提交相關財務資料,繼續上市進程。但如今,曠視科技卻最終撤回上市申請。
一直以來,AI行業都逃不開前期投入高、回報週期長的特點,曠視科技也不例外。已有信息顯示,在2018-2021年間,曠視科技累計虧損金額已接近150億元。同時,曠視科技因在融資過程中出現低價轉讓股權行爲,也引發了市場對於利益輸送問題的關注,進一步加劇了公司衝刺IPO的難度。
01
創始人來自清華大學,三年半虧損近150億元
曠視科技的故事始於2011年。當時,三位來自清華大學的年輕創業者印奇、唐文斌和楊沐決定將他們在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領域的研究成果轉化成實際應用。這家初創公司最初名爲“Face++”,專注於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發,並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2012年8月,曠視推出了基於雲端的視覺開放平臺Face++,正式進入商業化運作階段。同年10月,公司獲得聯想之星天使投資,開始了資本助力下的快速發展。
2015年1月,曠視完成由創新工場、啓明創投領投的4700萬美元B輪融資,爲後續的技術研發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同年5月,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基於雲端的人臉識別身份認證解決方案FaceID,市場佔有率超過60%,累計調用量達數十億次。
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擴展,公司逐步涉足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等多個領域,並正式更名爲曠視科技。成立之初,曠視科技就以技術創新爲驅動力,致力於通過先進的算法和軟件解決方案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企業的運營模式。
能夠看出,在發展的早期階段,曠視科技就已經藉助領先的人臉識別技術和強大的研發團隊,吸引了大量資本的關注和支持。這也使得公司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擴張,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據了重要地位,還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業務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研發投入的增加,曠視科技的營收水漲船高。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2021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營收分別爲8.54億元、12.6億元、13.91億元、6.7億元;三年半時間裡,公司累計營收達到41.75億元。
但和許多科技初創公司一樣,儘管期間營收有所增長,但遠不足以覆蓋公司高額的研發成本和其他運營費用。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曠視科技也承受着巨大的財務壓力。同期,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8億元、-66.39億元、-33.27億元、-18.65億元。三年半時間,曠視科技累計虧損高達146.31億元。
進入2021年後,曠視科技繼續加大了對新興技術的投資力度,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芯片、智能物流等領域進行了戰略性佈局。持續的研發投入,也是曠視科技虧損不斷的重要原因。2018-2021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達到6.06億元、10.35億元、9.99億元和5.93億元,佔比年度總收入的70.94%、82.15%、71.87%及88.49%。
持續虧損之下,曠視科技的自我“造血”能力也不佳。同期,曠視科技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分別爲-7.47億元、-15.91億元、-10.33億元、-6.90億元,累計淨流出40.61億元。
與同行60%以上的毛利率相比,曠視科技的毛利率不僅較低而且不斷下滑。報告期各期,曠視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爲62.23%、42.55%、33.11%、34.45%,其間累計大幅下降27.78個百分點。
而根據市場最新信息,截至2023年末,曠視科技仍未實現扭虧爲盈的目標,年度淨虧損依舊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與此同時,已經上市的商湯科技和雲從科技也並未扭虧。2021—2023年,商湯的淨利潤分別爲-171.77億元、-60.93億元、-64.95億元,雲從科技的淨利潤分別爲-6.64億元、-9.16億元、-6.57億元。持續虧損成爲AI企業的通病。
面對持續擴大的虧損額度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曠視科技亟需尋求更加有效的盈利模式轉型之路。
02
IPO屢戰屢敗,因低價轉股引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曠視科技作爲上一代“AI四小龍”之一,曾憑藉在計算機視覺與深度學習領域的卓越表現吸引了廣泛的關注。在尋求資本市場的認可方面,曠視科技已經完成多輪融資,估值超過百億元,並獲得了螞蟻集團、淘寶中國、中銀集團、工銀資管(全球)、啓明創投、紀源資本以及阿布扎比投資局等重量級投資者的支持。
雖然在資本市場上呼聲較高,但與其他“三小龍”相比,曠視科技的表現並不突出。早在2021年,商湯科技就成功登陸港股市場,成爲全球最大的AI獨角獸之一;雲從科技的成立時間要比曠視科技晚上四年,但也於2022年登陸科創板,彰顯出在中國本土市場中的實力。
相比之下,只有依圖科技與曠視科技同病相憐,雖然嘗試衝擊科創板IPO,但至今仍然未能如願。而曠視科技在這場競爭中顯得更爲掙扎,它先後在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之間輾轉,試圖找到合適的上市平臺。
2021年3月,曠視科技的科創板IPO申請獲得受理,並於同年9月順利過會,但此後卻一直卡在註冊環節,始終未獲批准文件,原計劃募集的60.18億元資金也因此擱淺。
面對如此艱難的IPO進程,曠視科技似乎正在尋找新的出路。近日,公司創始人兼CEO印奇被選舉爲力帆科技董事長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力帆集團曾經是中國摩托車製造業的領軍者之一,並試圖在汽車行業複製成功路徑,但最終未能達陣,反而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甚至到了破產重組的地步。
從業務類型上進行辨別,曠視科技和重整後的力帆科技的確存在一定的協同作戰可能性,前者在智能汽車技術方面佈局已久,後者則具備成熟的汽車生產製造能力。但是,考慮到當前力帆科技面臨的困境及其市場份額不斷萎縮的事實,這樣的聯合是否能夠帶來實質性的變革尚存疑問。尤其是在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燃油車品牌要想翻身並非易事。
雪上加霜的是,2017年5月,公司創始人印奇、唐文斌以及楊沐各自的持股平臺將其持有的部分股份以遠低於同期融資價格的價格轉讓給了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下稱“API”),而API則是由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持有。同樣地,在2019年4月,上述持股平臺再次以相同低廉的價格向API轉讓了更多股份。
而螞蟻集團不僅作爲曠世科技的第一大股東,也是曠視科技的前五大客戶之一。這一異常的交易行爲立即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上交所在首輪問詢中明確要求曠視科技解釋“低價轉讓的背景原因及其合理性”,以及其他投資者是否知曉並同意這些交易,是否存在違反融資協議相關條款的情況,甚至是否存在潛在糾紛等問題。
曠視科技方面解釋稱,API早在2015年3月就曾以較高溢價認購公司股份,這主要是因爲當時考慮到了與螞蟻集團設立合資公司並進行業務和技術合作的潛在價值。但隨着後續合作計劃的變化,雙方決定終止原定的合作框架,因此作爲補償措施,創始團隊選擇了低價轉讓股權給API。
儘管如此,這樣的解釋並未完全消除市場的疑慮。曠視科技IPO屢屢受挫,恐怕與低價轉股行爲有關。
03
面臨倫理道德挑戰,數據合規遭上交所問詢
作爲一家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的初創公司,曠視科技的業務發展與大量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緊密相關。隨着公司在技術上的不斷進步,它也面臨着越來越嚴格的倫理道德審查和社會責任要求。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範圍內對個人隱私保護意識日益增強的大背景下,如何確保數據合規成爲曠視科技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之一。
此前,在上交所的問詢函中,也特別提出要求曠視科技詳細解釋數據採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以及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保障用戶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對此,曠視科技在迴應中強調,公司始終遵循相關法律法規,並建立了嚴格的數據保護機制。例如,在進行人臉識別等服務時,會明確告知用戶目的並獲取同意;同時,還通過加密技術和匿名化處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潛在風險。
曠視科技的這份聲明,並未能完全打消公衆的疑慮,原因是公司多次因人臉識別服務涉及到道德倫理風險被輿論關注,但始終未拿出讓公衆信服的答案。
2019年9月,一段人工智能監控學生在課堂上一舉一動的技術展示視頻,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在視頻內,由曠視科技出品的人工智能產品,能夠通過攝像頭實時識別學生玩手機、睡覺、聽講等具體行爲。這種能夠實現對學生“精準監控”的技術一經曝光,就激起了強烈的爭議,而南京市某高校即將試水採用該公司人臉識別技術的消息,更是放大了相關爭議。儘管曠視科技和涉事學校都進行了闢謠,稱僅是概念性的技術展示,並未落地應用。但時至今日,談到類似的話題,市場依舊會回憶起這段AI令人不安的往事。
2020年9月,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公開表示,曾在早期幫助曠視科技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並在隨後的摸索過程中找到了幾個有價值的商業化方向。”
雖然隨後螞蟻集團、曠視科技、李開復等涉事方均進行了澄清闢謠,但依舊在市場上引發了針對人臉服務數據安全性以及隱私保護等話題的討論和質疑。
2020年底,曾有人戴頭盔看房,爲的就是繞過售樓處安裝的人臉識別系統,希望能借此避開被擅自抓拍人臉照片的行爲。彼時,該售樓處使用的攝像頭正是來自曠視科技。
這一系列輿論事件,也更深層次地反映出當前社會在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面前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近年來,國內外都發生過多起因數據泄露而導致企業聲譽受損甚至面臨鉅額罰款的事例,也無疑爲所有依賴大數據運營的企業敲響了警鐘。
伴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如何平衡好技術創新與個人權利保護之間的關係,確保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不損害用戶的合法權益,是包括曠視科技在內的所有高科技企業都必須認真思考並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
對於高速發展中的曠視科技而言,此時撤回IPO未必是壞事,也可能帶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重新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通過這次調整,曠視科技或許能夠找到一條更爲穩健的發展路徑,從而爲長遠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聲明:畢讀財經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