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挹注 陽明草山建校
國立陽明大學,現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大門上依然保留原大學名稱。(本報資料照片)
篳路藍縷:從打石場到陽明醫學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陽明醫學院籌建之緣起,源於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下略稱「退輔會」)轄下的榮總補充醫務人員之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行政院爲了促進軍方人員流動更新,於1954年建立退輔會,負責退役官兵就業、就醫等業務。時任退輔會主委的蔣經國,爲了提升退役官兵的醫療照顧品質,於1956年籌備興建榮總。
在籌建榮總醫院初期,退輔會委請國防醫學院院長盧致德帶領院內人員投入相關籌建工作。榮總正式成立後,盧致德即兼任榮總首任院長。參與榮總各科創建的人員,亦多爲國防醫學院出身的教師與行政人員。至於榮總醫師人力來源,則由退輔會支出經費請國防醫學院代訓十名醫學生,待其畢業後分發到各地榮民醫院服務八年。然而,盧致德對榮總極度倚賴國防醫學院人力運作一事,感到十分憂慮。雖然國防醫學院人員已大量投入榮總營運,但在體制上畢竟屬於軍醫體系,帶有軍職等特殊身分,若一旦爆發戰爭則無法長期支援榮總的醫療工作。加上1967年國防部將陸軍八○一醫院改組爲「三軍總醫院」後,軍方體系醫師陸續歸建至原單位,使得榮總缺員的情形更爲嚴重。根據榮總內部統計,1967年編制內醫師員額有184人,卻有高達40位醫師缺額尚未補齊。因此,在需才孔亟的情況下,由榮總自行設立附屬醫學院培養醫事人才,成爲榮總管理階層的選項之一。
榮總院長盧致德,爲中華民國軍醫體系創建者之一,於戰後臺灣重建國防醫學院、創辦榮總,對臺灣醫療體系發展有卓越貢獻。盧致德早年就讀北京協和醫學院,師承「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教授,畢業後赴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進修獲得博士學位。學成返國任教於協和醫學院,進行生理與藥理學研究。1932年,受衛生部長劉瑞恆邀請,開始參與軍醫業務改革工作。後加入「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協助制訂軍醫法令規章與計劃方案。1933年,升任中央軍校軍醫處少將處長、軍醫學校教務處長等職務,綜理軍醫與醫學教育事務。中日戰爭爆發後,出任軍政部軍醫署長,統管全中國軍醫業務。1943年,卸任軍醫署長一職,奉內政部軍醫署暨中國紅十字會之命,開始主持「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致力培訓戰時醫護人員等工作。中國對日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原有的軍醫學校與戰時衛訓所合併,改製爲「國防醫學院」,由林可勝教授出任首任院長、盧致德任副院長。然而,隨着國共內戰的爆發與國防醫學院內部派系的傾軋,林可勝辭去院長一職。國防醫學院遷址臺灣後的重建工作,則由盧致德一力承擔。盧致德擔任國防醫學院院長任內,利用「美國醫藥助華會」等美援資源,成功在臺灣重新覆校。1957年,盧致德受退輔會之託,奉命兼任榮總院長,並從國防醫學院與軍醫署引進30名人員組成籌備處,創建榮總醫療與行政部門,其下包含外科部、內科部、胸腔部、眼科、牙科、放射部與護理部等部門。
在榮總面臨逐步擴張、人員不敷使用的情形下,設立一所附屬醫學院成爲院務發展的議程之一。在獲得退輔會主委趙聚鈺的支持後,盧致德於1965年着手進行設立附屬醫學院的工作。這所新創立的醫學院,由榮總院長盧致德、副院長鄒濟勳等人命名爲「陽明醫學院」。命名「陽明」之因,源於盧致德等人考慮未來醫學院的校區將位處陽明山山麓、且總統蔣中正喜愛王陽明學說,故而敲定此名。(四之一,摘自《篳路藍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