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大正鄉愁」歷史美夢:日本過度浪漫的黑暗史觀?
日本JR九州與《鬼滅之刃》聯名企劃的實體版「無限列車」。「火車」作爲故事劇情中的一個場景,也透露了大正時代器具物質的歷史印記。在日本人的歷史記憶中,大正時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圖/JR九州
近期爆紅的日本漫畫及動畫《鬼滅之刃》以日本的大正時期爲舞臺,敘述着以煤炭業維生的主角炭治郎全家被吃人的「鬼」殺害,唯一的妹妹更是變成了「鬼」。爲了找回讓妹妹變爲人類的方法,炭治郎選擇加入「鬼殺隊」以對抗惡鬼的故事。
在這個敘述着青少年與朋友們對抗惡勢力的故事中,作者特別點名這是個發生在「大正時代」(1912-1926)的故事。即便《鬼滅之刃》的劇情聚焦於「鬼殺隊」及其周邊的組織,鮮少涉及歷史事件,除了有以淺草、火車爲舞臺的場景之外,若將「大正」換成其他時期也不影響劇情整體的發展。
時至現今不僅動畫電影版的票房收入打破日本影史紀錄,突破361億日圓(約新臺幣100億),相關話題依然討論不絕,各種試圖分析鬼滅成功原因的專書文章層出不窮,其中值得留意的是,由鬼滅所延伸的時代社會歷史考證、再度掀起一陣「大正熱潮」復興。雖然說《鬼滅之刃》膾炙人口的原因衆說紛紜,有不少粉絲提出其中一個理由是:
故事設定在「大正」時期,多少喚醒了一部分人的「大正鄉愁」。
然而「大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期?在日本人的歷史記憶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前後只有短短15年的大正年代被視爲近代日本的「黃金時期」。大正時期的廣告圖像:左爲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海報、右爲1914年杉浦非水 《三越呉服店春の新柄陳列會》。 圖/東京近代美術館
▌「大正」是個什麼樣的時期?
論及日本近代史,「現代」的起點經常是從1868年的「明治維新」說起。即便明治維新在大衆的認知上是日本「成功」擺脫舊時代枷鎖,邁向新時代的起點,對於剛成立的新政府,明治時期是一個還在探索日本新的國際地位、政府充斥着保守主義與混亂的時代。
此外,日本也在明治時期參與兩場重要的戰爭,分別是「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並且都以勝者之姿戰勝,日本更是從此擠身爲帝國之列。先是取得臺灣作爲第一個殖民地之外,更是在1910年正式併吞朝鮮半島。然而日本的帝國之路卻稱不上「順遂」,不只在甲午戰爭後發生了「三國干涉還遼」逼迫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慘勝,卻在協商之下只得到非常少的賠款,更是引發民衆抗議的「日比谷事件」。
即使看似成功地邁出「脫亞入歐」的第一步,明治時期在大衆的形象中還是更充斥着戰爭與腐敗的政府等元素。如同美國曆史學者Carol Gluck所指出,明治時期不只是日本政府,各種民間力量也積極地在開發符合現代化的意識形態。
而相較於明治時期,前後只有短短15年(1912年7月30日至1926年12月25日)的「大正」年代卻被視爲近代日本的「黃金時期」。大正年號的由來,取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相較於明治「前朝」,人們有了更大的思想自由以及更好的物質條件。大正時期的代表名詞之一——「大正民主」——便是指在大正時期一連串的政治改革。
圖爲大正6年(1917)〈陸軍特別大演習御統監飛行機展覧の光景〉。大正一方面被冠上「黃金時代」與「浪漫」的封號,一方面各種看似隱形的社會衝突卻也開啓了軍國主義的前奏。 圖/帝國陸軍畫報
在明治時期,政府要員大多是幕府末期來自九州的「功臣」所霸佔,而這個現象在大正初期由在野黨呼喊「打破閥族,擁護憲政」下成功開啓了新局面,迫使長州藩出身的桂太郎辭退首相之職。民間也有不少學者對於憲政提出新的學說,例如東京大學教授美濃部達吉便提出了「天皇機關說」,以對抗認爲天皇即主權的說法(而後美濃部達吉也在軍國主義時期遭到清算)。制度層面上,日本於1925年通過〈普通選舉法〉,意指25歲以上的男性皆可以投票,可謂邁向民主社會的一大步。
同時,除了日本內部的變化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民族自決」的概念,更是在國際上推動世界各地反殖民運動,影響擴及了印度、中國、埃及,當然也包括了日本以及其殖民地。朝鮮半島在爆發了「三一運動」後,日本修正了對於朝鮮的軍事統治,而改爲較爲溫和的「文化統治」。在日治臺灣,則是由林獻堂等人發起了「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即使目標並未達成,卻也奠定了對於憲政自由的追求。
在物質層面上,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迎來了經濟成長,並且在整體上提升了物質水平,尤其是都市裡的咖啡廳、百貨公司、電影院等等都成爲了現代性的象徵。《鬼滅之刃》當紅的「無限列車篇」,也展示出了此時日本的鐵道文化已經相當豐富,不只有多樣的鐵路便當,當時鐵道旅遊也相當興盛。此外,《鬼滅之刃》中除了揮刀之外,藥學知識也是能打敗鬼的關鍵之一;這也反映了在大正時期,日本的科學研究承襲江戶、明治的經驗,並向西方國家取經,逐漸發展純熟,並透過大學教育培養自己的人才。
同樣地,到了大正時期,歐洲的浪漫主義也在日本的文學與藝術發展中逐漸發展純熟。加上此時物質文化條件發展純熟,因此許多人使用了「大正浪漫」(大正ロマン)一詞,也影響了日後日本人對大正時代的歷史記憶,經常是一個浪漫、充滿鄉愁的年代。
建於大正12年(1923)的京都五龍閣,標準的大正浪漫和洋融合,目前已登錄爲日本有形文化資產。 圖/京都五龍閣
▌沒有那麼美好的「大正」?
事實上,歷史上的「大正時期」並不全然美好。首先,即便日本受惠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景氣,物價卻連連上漲。直到1918年,一開始只是富山漁村的婦女抗議米價過於高昂,政府不但沒有解決米價問題,反而將米收購給西伯利亞出兵,使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如同推倒骨牌似地演變成爲全國抗議行動的「米騷動」,約略200萬人參與,當時的首相寺內正毅也因此辭職負責。
此外,1910年正式被併吞的朝鮮半島,在「威爾遜主義」的響應下,於1919年高宗皇帝的喪禮爲契機,於該年3月1日發起大規模的示威行動,並主張朝鮮獨立。一開始示威者以和平運動自居,但許多參與示威的學生無故遭到警察殺害,示威也升級成爲全國性的抗議行動,史稱「三一運動」。在接下來的6個月,根據韓國的官方數據,至少有7,000人以上死亡,4萬人以上遭到逮捕。一向以文明自居的日本政府,卻也在這次事件中顯示出他們治理的失敗以及手段的殘暴。日本殖民政府雖然因此轉向了溫和的統治方向,這次事件卻已經造成朝鮮人與日本人之間難以消除的隔閡。
除了「人禍」之外,「天災」也不遑多讓。《鬼滅之刃》中出現過數次的重要場景「淺草」,就在1923年遭到「關東大地震」襲擊,著名的西式建築地標「凌雲閣」因嚴重受損而日後遭到拆除。由於地震發生時剛好位於中午,許多人都剛好在廚房煮飯,因此引發了大規模的火災。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此次災難有超過10萬人死亡與失蹤。雪上加霜的是,在地震與火災過後,民間更是謠傳了朝鮮人在災後趁火打劫並且在水井中下毒,這些謠言甚至登上了報紙。民間不少人士以口音來測試,進而遭到毆打甚至是殺害。當中受害的,除了朝鮮人之外,也有不少中國人、琉球人也被「誤殺」。而實際上的被害人數難以清算,從200人至6,000人的數據都存在。
這些事件也顯示,在光鮮亮麗的消費文化之下,種種官民以及民間衝突也埋下了日後軍國主義的種子。
圖爲1918年(大正7年)的米騷動,岡山精米所被市民圍攻襲擊。事件從大米價格飆漲爲導火線,演變成大規模暴動、罷工、甚至武裝衝突的騷亂,迫使當時首相寺內正毅於1918年9月29日辭職。但沒想到繼任首相的原敬,也在幾年後的1921(大正10年)被刺殺身亡,社會仍迴盪着騷亂不安。
淺草著名的西式建築地標「凌雲閣」,因大正年間的關東大地震嚴重受損而遭到拆除。左爲「凌雲閣」東京名勝畫像,右爲關東大地震後毀壞的凌雲閣。 圖/維基共享
關東大地震後,當時民衆組成自警團,以維護治安的名義,在街道上任意盤查路人身分,只要被懷疑是朝鮮人就會立刻被帶走私刑、甚至殺害。 圖/維基共享
▌過度浪漫的大正?
事實上,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堪稱完美。然而爲何在日本人心中,「大正」有如此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大正時代介於明治時期以及接續的昭和時期,而與之形象有所對比。在戰敗之後,日本昔日的軍國主義一直是日本一個沈重的包袱,而明治時期固然有開國的精神,卻也打了兩場對外戰爭。大正天皇駕崩後,他的兒子昭和天皇所帶領的日本更是陷入了軍國主義與太平洋戰爭等無法輕易面對的歷史。即便昭和時期是日本歷史上最長的年號,長達63年(1926年至1989結束),但多數日本人提起「昭和懷舊」,其實多半指的「戰後日本經濟成長」的年代。
而相較之下,「大正」時期似乎沒有過於明顯的「黑歷史」(三一事件發生在朝鮮而非日本內地,而關東大地震多半被視爲單純天災,屠殺朝鮮人的歷史也不被多談),反而留下來的更是興盛的消費文化與開明思想的印記。日本學者竹村民郎也提出,當今的日本信奉民主與大衆文化,而這兩項要素剛好是「大正」時期的代名詞。即使在學術研究上,以天皇年號作爲斷代史的劃分意義並不大,然而「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等年號所象徵的時代意義,仍是深深刻印在日本大衆的意識與記憶裡。
圖爲1923年9月,於關東大地震後所繪製的浮世繪。 圖/帝都大震災畫報
當今的日本信奉民主與大衆文化,而這兩項要素剛好是「大正」時期的代名詞。圖爲日本神戶迎賓館推出的大正浪漫風格婚宴服務。 圖/神戶迎賓館
美國曆史學者Andrew Gordon曾經提議,與其使用「大正民主」這個名詞,「帝國民主」(Imperial democracy)或許更爲合適,因爲在這段時期,許多推動勞工權益、進步思想的人,其實同時也是帝國主義的支持者。而日本國內的學者也有不少類似的聲音,認爲過度強調「大正民主」也是浪漫化日本過去「尚未成功、純熟」的民主制度,以導致日後的軍國主義與思想審查。
正如狄更斯所說,各個時代經常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大正時期短短15年,一方面被冠上「黃金時代」與「浪漫大正」的封號,一方面各種看似隱形的社會衝突卻也開啓了軍國主義的前奏。
而這也不難想像《鬼滅之刃》中大量使用了古典傳說的素材,卻選在「大正」這個年代讓人類解決自平安時代就殘害不斷的「鬼」,象徵着完成了一個使命,而人們終於可以面向未來。即使《鬼滅之刃》爲虛構故事,也掀起了不少日本歷史考證的風潮,例如柳田國男的民俗學,或者大魔王鬼舞辻無慘是否是參考平安時代的「平將門」等等說法。這或許也顯示了以架空世界爲主流的奇幻創作也能基於歷史經驗而加以發想,而《鬼滅之刃》這樣的作品也讓人除了討論劇中所探討的親情、友情等主題之外,也能讓讀者重新思考對於歷史記憶的想像。
以架空世界爲主流的奇幻創作,也能基於歷史經驗而加以發想延伸。圖爲日本JR和作的「無限列車大作戰」鬼滅聯名活動。 圖/鬼滅の刃×SLぐんま~無限列車大作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