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綠色發展,認可中國貢獻!在夏季達沃斯,聽他們駁“產能過剩”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大連特派記者 趙覺珵 尹野平 劉洋 陶明陽】隨着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2030年節點越來越近,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實現能源轉型的步伐也越發緊迫。在本月25日至27日於大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第十五屆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不忘能源轉型的‘初心’”“沒有中小企業參與就沒有‘淨零’”“能源需求管理的新機遇”等分論壇反映出全球對於此類議題的共同關注。

2023年,中國“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產品合計出口首次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大關,爲全球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注入重要動能,卻在一些西方國家遭到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的攻擊。《環球時報》記者在論壇期間觀察到,包括來自美歐在內的人士並不贊同此類論調。相反,“世界需要中國”成爲一種普遍的觀點。

日本汽車遭遇的重演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擬從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從17.4%到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關稅。加上現有10%的關稅,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最高48.1%的稅額。

“歷史正在重演。”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上世紀80年代,同樣的事情已發生在日本汽車產業身上。公開報道顯示,當時日本是美國汽車最大進口來源國,但隨後在美國壓力下,被迫同意主動限制對美轎車出口。

無獨有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伯努瓦·布萊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日本車企曾經的遭遇。“我還記得日本車是如何進入北美市場的,這引發了一些反應。之後到來的韓國車也是如此。”布萊表示,現在中國電動汽車質量良好、價格低廉且擁有現代化的智能系統,儘管遇到一些阻礙,但仍有機會進入北美市場,“因爲我們不可能再回到使用化石燃料的舊技術時代了。”

杜道明分析認爲,目前關於中國電動汽車的爭論通常是政客與媒體帶來的。“報道這種衝突性話題可以獲得更多關注,政客非常擅長這一點,而歐洲正處在分化期,”杜道明表示,“政客總是第一個說要設置准入門檻,以保護民衆的工作,並吸引選民的投票。”總部位於紐約的美國金瑞基金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喬納森·克蘭也批評稱,“(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非常政治化的行爲。”

“我不認爲關稅是‘有益的’,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成本效益方面具有優勢,”克蘭說,“中國汽車製造商的良好技術和完整供應鏈能夠降低單位成本,這對全球電動汽車的應用是一件好事,因爲目前電動汽車依然昂貴。”

中國爲全球碳減排降低成本

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光伏等新能源產品可以爲全球各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降低成本,這是《環球時報》記者在本屆夏季達沃斯期間頻繁聽到的聲音。

布萊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省,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裡電氣化交通運輸需求巨大,他家就買了兩輛電動汽車。“現在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定價問題。而中國企業已經可以降低成本,這也爲北美的電動汽車帶來壓力,迫使它們降價。”布萊舉例稱,特斯拉最初推出的是豪華車型,但現在相對便宜的Model 3銷量很好且不斷降價,他相信這是因爲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帶來的競爭壓力,“低廉的價格將有助於讓更多人接受電動汽車”。

不僅是電動汽車,中國企業的技術與產品也爲光伏的普及作出巨大貢獻。晶科能源全球副總裁錢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的光伏企業通過科技創新不斷降低成本,使得光伏成爲真正公平的、打破壟斷的能源。“以前只有有錢的國家用得起光伏,還要依靠政府補貼;現在任何有光照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光伏發電。”錢晶說。

“中國腳踏實地做了很多事情。”沙特阿拉伯能源市場運營公司Lamar Holding總經理哈尼·阿卜杜哈迪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一直在對新能源產業進行投資,它的太陽能裝機量世界領先。

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近350吉瓦,超過全球總裝機容量的一半。如果沒有中國,其他國家需將年增長率提高36%,才能實現全球預期目標。

合作依然是“最大公約數”

作爲一個促進交流、凝聚共識的平臺,“要合作而非分裂”也成爲各國代表在新能源領域找到的“最大公約數”。

阿卜杜哈迪表示,如果要應對氣候變化,就應該增加合作並允許公平競爭;如果對企業進行保護,就不會有創新的蓬勃發展。“我認爲美國和歐盟應該在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解決方案上投資更多,就像中國一樣。”他說。

隆基綠能戰略管理中心總經理謝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此次夏季達沃斯,可以看到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士均關注綠色發展和能源轉型問題,此類對話正塑造共識與合作。他表示,雖然目前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大幅降低,但一些國家還面臨電網老舊和消納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均需要各方攜手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