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30年 臺灣發生什麼事 讓肺癌成頭號奪命腫瘤
過去數十年來,國內大環境中究竟累積什麼樣的危險因子、造成肺癌發生居高不下,值得深究與省思。(王建棟攝影)
今天是《中國時報》71週年社慶。在全球新冠疫情侵襲的大疫年代,守護臺灣的公衛環境,關切民衆的健康生活,是新聞媒體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目標。《中國時報》與《康健雜誌》基於關懷人民生命安全的共同理念,今日特別合作推出由康健專業團隊完成的「新國病大調查」專題報導/臺灣頭號奪命腫瘤:肺癌。期待政府衛福部門、醫療機構、社會各界共同關注並守護全民健康。
在1990年代的臺灣,胸腔科醫師就注意到一件不尋常的事。
「我們胸腔科醫師天天看肺癌,教科書告訴我們肺癌主要由吸菸引起,可是,門診看到的並不是這樣,很多病人沒有抽菸,」當時在臺大醫院內科部任職、如今已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楊泮池說道。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等人更早在1983年,在多家醫院執行肺癌的病例對照研究,就看見這樣的現象。他沒想到,自己30年後會成爲其中一名不吸菸的肺癌病人。
國內像他這樣的患者逐年增加,臺北市長柯文哲夫人陳佩琪、前電視臺主播蕭彤雯也先後確診罹患肺癌,不吸菸、沒有家族史,甚至沒有圍繞在二手菸環境。
吸菸率降6成、肺癌卻增4倍 70%女性肺癌成因不明
過去30年來,根據衛福部統計,國民吸菸率下降6成,從32%降到13%,但肺癌發生人數卻從2944人暴增至1萬5345人,足足增加4倍。其中與吸菸較有關的小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佔率已悄悄下降,與吸菸關係相對小的肺腺癌卻逐年增加。
空污毒害全身,失智、骨鬆、高血壓都和它有關
癌症發生至少20年誘導期 環境因素比罹癌基因更有關
「癌症都有20~30年的誘導期,所以20~30年前的臺灣,一定有某種很普遍的環境因素,使得我們比較容易得到肺腺癌。是不是那個時候空氣污染比較嚴重?」陳建仁說。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廖勇柏2003年與陳建仁一同彙整地圖,2015年又接續將下個10年的資料彙整成「臺灣癌症40年地圖」,這張地圖同樣顯示,北部都會與中南部沿海的各種癌症發生率都較高。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賴進貴與學生範慶龍運用上述資料與地理資訊系統建立主要工業區多項屬性資料,套疊土地利用、河流分佈及地下水位等資料圖層,分析顯示,約有34.3%的鄉鎮肺癌及肝癌發生在距離工業區10公里內。
中部吸菸率低、人口不老,肺癌發生率卻居冠
北北基桃、高屏2區 肺癌增加率南北差15倍
另有研究聚焦肺癌在北北基桃、高屏2區域間的差異,矛頭也指向空污。2019年,臺北醫學大學內科學系助理教授曾健華的研究發現1995~2015年間,南北發生率具有明顯差異,自2007年起,北北基桃的肺腺癌每年增加率爲0.3%,高屏則爲4.6%,差了15倍。
對照近半世紀來的空氣品質,1993年起,北臺灣大氣能見度愈來愈佳,南臺灣則走低;值得注意的是,南北大氣能見度走勢出現黃金交叉後不到20年,南北的肺腺癌發生率走勢也出現交叉,恰好與一般認爲環境因素累積造成癌症的所需時間相當。
從研究發現新證據 中南部人肺癌易感性高
過去繪製癌症時空地圖的廖勇柏,從巨觀視角看見中南部地區的肺癌危機,這幾年則轉向尋找更微觀的證據。
他們鎖定觀察人體內名爲「SOX2(SRY -box2)」的蛋白質,這是一種被認爲是肺癌的潛在分子標誌物。「SOX2」可能受空污影響而啓動「子區域甲基化」,這個轉變就像開關,會控制基因的活性與表現,提高肺癌易感性、增加罹病風險。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無論男女,居住在中南部的非吸菸者體內的「SOX2」啓動子區域的甲基化程度,顯著高於居住在北部的非吸菸者。這反映中南部人的肺癌易感性較高,至於是什麼樣的空污或環境因子來源帶來這樣的傷害,仍待探究。
更詳盡的報導請見《康健雜誌》